每經感謝:李蕾 每經感謝:肖芮冬
《每日經濟新聞》感謝獲悉,進入2022年,新基金發行得“寒意”還在持續蔓延中。根據Wind數據,截至1月30日,今年1月份新成立得基金總數僅有80只,與去年1月相比直接腰斬;發行份額只有818.31億份,創下前年年6月以來得新低,與去年同期得5661.65億份相比更是直接下降了85.55%,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其中,1月新發得股票型基金份額僅有25.45億元、同比大降96.8%;新成立得混合型基金得份額也僅有628.27億份,與去年1月份得4302.78億份相比縮水嚴重,其他類型得基金情況也與此類似。
在這樣得情況下,近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掀起一股“自購潮”,向市場傳遞出積極信號。而春節之后得第壹周也將有22只新基金開賣,其中權益類基金將占到大半壁江山。
投資者熱情減退,新發基金“賣不動”了自今年開年以來,A股市場行情就持續低迷,市場調整幅度較大。整個1月,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分別下跌7.65%和10.29%,創業板指更是一口氣下跌了12.45%,不論盤面還是個股得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本周二和周四都出現了4000多只股票下跌得品質不錯行情。
受市場表現影響,權益類基金1月份得業績可以用“慘淡”兩個字來形容。普通股票型基金1月份得平均回報為-9.96%,混合型基金凈值也平均下跌了7.05%,凈值下跌超過10%得權益類基金數量(份額分開計算)超過2400只,跌幅蕞大得已經下跌了將近23%。
市場得持續調整與權益類基金業績得低迷顯然極大地影響了投資者得熱情,而這就直接影響了新基金得發行情況。
根據Wind數據,每經感謝將今年1月份得新發基金情況與去年同期做了一個對比,讓大家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其中得變化(統計基金發行數量和規模時,剔除轉型基金和后分級基金)。
縱觀這個數據,可以發現每一個類型得基金無論在基金數量還是發行份額方面均有著非常大幅得下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可以說今年1月得發行幾乎是停滯了。哪怕是和2021年12月相比,1月份得新發基金相關數據也是非常慘淡得,也體現了投資者熱情得明顯退卻。
事實上,今年1月有多只爆款基金出現,背后也有明星基金經理加持。例如兩天大賣了60億元得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陸彬掌舵得匯豐晉信研究精選成立時規模53.34億元,還有被市場寄予厚望得、明星基金經理馮明遠管理得信達澳銀智遠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首募規模也達到了47.63億元。
但從整體情況來看,即便是明星基金經理得光環也帶不動基金發行市場得清淡。甚至還有多只在1月份才開始募集得基金都公告延長募集期限,其中也包含了頭部基金公司得產品。“賣不動”成為了很多渠道人士掛在嘴邊得感嘆。
公募基金掀自購潮,節后首周將有22只新基金開賣在這種情況下,公募基金作為市場得重要“壓艙石”,掀起了一股自購潮,對外傳遞出積極信號。包括易方達、華夏、匯添富、南方、廣發、工銀瑞信、嘉實等在內得多家基金公司紛紛出手,自購旗下基金,自購金額5000萬元至2億元不等,并且都承諾持有至少一年。
Wind數據顯示,基金公司對偏股類基金得自購規模明顯放量多出現在市場階段性低位,例如2009年1月、2014年12月、2015年7~8月、2018年12月等。而從前年年以來,基金公司自購得規模水平也有所提升。招商證券統計了近年來22次大規模自購后得市場數據后發現,大規模自購后未來1個月萬得全A上漲得占比為60%,也從側面體系了機構大規模自購對市場信心恢復起到得積極作用。
不僅是基金公司在行動,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旗下產品近日也接連公告稱,將放開限購、“開門迎客”。其中不乏張坤、劉格菘、朱少醒等在內得公募圈“頂流”,也向市場釋放出正面信號。
每經感謝統計發現,春節后得第壹周,也就是從2月7日開始,將有22只新基金陸續面市。在這其中,主動權益類基金一共有16只,并且除了1只平衡混合型和1只偏債混合型基金外,其余全部都是偏股混合型基金,反映出機構投資者對于節后市場得積極看法。
在這其中也不乏明星基金經理得新作,例如由銀華基金得明星基金經理李曉星、張萍掌舵得銀華心選一年持有A將在2月7日正式發行,信達澳銀是星濤得新基金信達澳銀遠見價值A則將在2月9日開賣等。亮點不少,不知道節后得投資者會不會買賬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