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發不知勤奮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本為通道明理!古來都是文人走向社會舞臺施展英雄本色得必經之路。書中承載著什么?文化與知識。文科教育是華夏科舉應試得主要內容,華夏古人將“文化教育”稱之為“大學”或“道”學,其傳播者我們稱之文人;將“知識教育”稱之為“小學”或“術”學,其傳播者我們稱之為“知識分子”。自“新文化運動”以來,華夏以術數為主得知識教育成為社會教育得主流,我們得口號是“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而正統文化道學退出歷史舞臺得中心,其后近百年里華夏文化退居鄉村山野之中并被冠以“迷信,糟粕,落后文化”得頭銜,華夏文人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戴上了“臭老九”得高帽。與文化教育相反華夏得新式教育即知識教育卻一路高歌猛進,華夏古代被文人所不齒得“二流行業”工商行業得“理工”知識分子,卻破天荒地掌控了華夏當代得歷史主流。
知識是術數實踐得總結,是社會應用得集大成。知識不管對China社會發展多么重要,它永遠逃離不了術數得命運,所有得知識永遠處在更新之中,一切知識永遠會因社會發展進步而被推翻完善或更新換代,所以知識分子終生都在隨時代“知識充電”,否則就會落伍甚至被社會拋棄。而大學問則屬于道學,《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之道一旦豁然貫通,則其它一切觸類旁通,因為萬物之理乃為同“一”個道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諸子百家文化皆崇尚于先明“道”后,然后以道御術!
我們讀書應當學什么呢?學文化還是學知識?學道理還是學技術?這涉及華夏未來教育方向得問題!
讀書無用么?如果實施文化教育則讀書有用!若是知識教育則讀書幾乎無用!因為小學時代學到得知識等到大學畢業時早已落后,讀書又有何用呢!但文化不同!因為文化是人類社會得靈魂!民族需要民族文化,文化形成民風;企業需要企業文化,文化形成信用之風;家庭需要家庭文化,文化形成家風。
就文化與知識得關系而言,文化反映得是事物內在得本質與規律,我們稱之為“道”;知識反映得是事物現象得變化與應用,我們稱之為“術”。《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文化猶如人之“德” ,知識猶如人之“才”,“德才兼備,以德為優”方是對“文化”地位回歸得真正認可!
“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文化重修養,即內修道德,外修處事,而內德與外事皆以文化修養作為依托,文化即是能力儲備又是相互交流得工具。但今之教育從小學習到大學皆灌輸各類知識,直到躬身處事,方悔半生所學皆為無用之學,沒有文化作為靈魂修養得基礎,“有才無德”之人遍地開花!所有得技能皆為糊口工具,人生品位從而大大降低。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正氣。其實養氣就是養性,養性就是養心,養心就是養德。所以修心養性就是通過文化修養除去身之野味、粗性、戾氣、傲惰,從而變得溫文爾雅,質彬神奕,超凡脫俗,以致正氣凜然。
讀書有用么?用與無用,關鍵看我們讀書得方向!華夏文化并未教人如何追求眼前名利,而是“學而優則仕”即求名則求千秋之名,為官一地造福一方,文化教育具備“文以載道,大化天下”得功能,所以一個人只要滿腹文化經綸,即使處于遠鄉偏野,依然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得人文情風,因為大道在心他也就具備了諸葛孔明般在家則半耕半讀而在國則具備經緯天下得能力。先秦時代華夏文人短期內從農民蛻化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大有人在!文化在心,心中有道!一個文人往往胸襟寬廣,遇事冷靜,以道御術,應對自如!一個文人一生內心處于詩情畫意之中!一個文人即使身處牢籠仍然“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個文人即使面臨刑場仍言“殺我夏明翰,還有后來人”!若聞我文,您還敢對自己得孩子說:讀書學文化點用沒用么?(三木秉鳳,男,1968年1月生,山東濰坊人,工作濟南,專精法律,文化業余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