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黃宏
已閱君今天要聊一件事:在未來,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人?
對城市發展來說,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它會涉及到就業、住房、醫療、交通等方面,甚至還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發展。
去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推動公共資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
這個意見出臺后,人口對城市來說,就更重要了:未來人口多寡,與城市可以獲得的公共資源、政策等有直接關系。
近段時間,全國多個城市密集發布了國土空間規劃草案,其中都提到了城市人口規模,從這些城市對未來的規劃,能看出城市未來發展的一些趨勢。
北上廣深,人口增長數逼近上限。
上海最緊,根據規劃,到2035年上海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但七普數字顯示:上海已有2487.09萬人。人口增長空間只有12.91萬人,一年不到1萬人。
北京也緊:規劃上限是2300萬人左右,2020年常住人口已經達到2189.3萬人,增長空間僅有110.7萬人。
廣州稍“寬松”一點:七普常住人口數字為1867.66萬人,規劃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2000萬人,未來人口增長空間為132.34萬人
深圳情況類似:設定的人口規模上限為1900萬人,七普數字為1756萬人,人口增量空間只有144萬人,每年不足10萬人。
相比較而言,新一線城市要寬松得多。
但城市之間也不盡相同。有的城市,也設定了上限。
過去十多年,在城市人口增長方面,杭州和成都是“贏家”。
2010年到2020年,杭州常住人口總量增加了324萬人。杭州全市常住人口七普時為1193.6萬人;成都人口增長更多一些:2010年至2020年,增加了近582萬人,常住人口為2093.8萬人。
在規劃中,這兩個城市都設定了上限。
杭州規劃到2035年,人口規模為1500萬人,增加306.4萬人;成都市更少一點: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為2400萬人,再增加306.2萬人。和過去“彪悍”的人口吸納能力相比,這兩個城市都相對謹慎。
對此,杭州市在政府官網這樣解釋:據權威人口學者和相關專業機構預測,伴隨著老齡化加劇、婚育婦女減少等趨勢,我國人口規模將在未來十五年內迎來峰值。另外,與過去十年不同,農村向城市轉移勞動力的蓄水池在未來十五年將越來越小,城市間對人才的爭奪將空前激烈。杭州要維持過去十年每年30多萬人口增長的態勢,難度頗高。
成都市則表示,這是以水定人、以水定城,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約束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確定的人口上限。
也有持樂觀態度的。
同處長三角地區的南京和蘇州,在規劃中都設定了較高的人口增長。
根據南京市的規劃,到2035年,常住人口將達到1300萬,七普人口數為931.47萬人,也就是說,未來十多年,南京人口數還得再增加368.53萬。
蘇州市的規劃是:到2035年常住人口為1600萬至1700萬人,七普人口數1275萬人,這意味著規劃數字如果要實現,蘇州的人口要增加375萬到475萬人。
中部省份的主要城市,普遍設定了較高的人口增長。
武漢的數字是這樣的:到2035年,可容納常住人口1660萬人。武漢的七普人口數為1232萬人。
要實現這一規劃數,武漢的人口還得增長428萬人,這個任務不輕,因為在2010年到2020年,武漢增加了254.11萬人。
最近,武漢市出臺了人口落戶政策調整的意見,涉及到企業員工落戶、就業創業落戶、隨遷落戶、大學生落戶及隨遷、新城區戶籍人員遷入等各方面,條件極其寬松,相當接近“零門檻落戶”。
鄭州市預測數為1800萬,它的七普人口1260萬人,預計增長540萬人,在2010年到2020年,鄭州增加了397萬人。
那么,從這些城市所規劃的人口規模,能看出一些什么趨勢呢?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人口規模接近飽和,只是小幅增長;
杭州、成都、南京、蘇州等新一線城市,人口仍將持續流入,而且規模不小;
中部地區的主要城市,如武漢、鄭州等,將會采取措施,促使人口規模大幅增長。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口數的變動,和城市的興衰、產業更替有著密切關系。從這些城市的規劃中,我們能看出未來人口遷移的新動向,以及蘊藏的機會和挑戰,并預先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