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綠色的山體被豁開,灰色的石料遍布一側,有些山體已經被削去原有的形狀,灰色的巖石裸露在外。這是位于山東濟寧鄒城市將軍堂村的一處露天礦山。等待這片礦山的不是修復工程,而是準備繼續開采。而這里,幾年前就應當停產,卻被莫名地重新賦予了采礦權,開采面積相較此前擴大了近20倍。
2021年7月,現場檢查時用無人機拍攝的將軍堂村露天礦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供圖
9月17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第二批典型案例正式公布。在本輪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指出,山東濟寧市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決策部署不力,違規審批礦山開采,綠色礦山創建工作進展緩慢、不嚴不實,督察整改不到位,部分礦山開采導致生態破壞嚴重,環境問題突出。
那么,在這起典型案例背后,暴露了濟寧市在礦山治理修復方面有哪些具體問題?為何礦山違規開采屢禁不止?
01
政策禁止之下,礦區面積擴大數十倍?
2018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第19條規定:重點區域原則上禁止新建露天礦山建設項目。
2019年,山東省發布的《山東省露天礦山綜合整治行動實施方案》也明確,7個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內原則上禁止新建露天礦山建設項目。
濟寧市作為“2+26”重點區域城市之一及山東省7個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之一,應當遵守政策規定,禁止新建露天礦山建設項目。
面對禁令,濟寧市有關部門和縣區多次用礦權整合的名義,為早已關停的廢棄礦山重新辦理采礦權,大幅增加礦區面積,進行露天開采。
泗水縣振發石材廠、夾谷山石料廠等6家企業的礦山早在2014年就已關停且礦權滅失,關停后不僅沒有開展修復治理,反而于2019年4月將上述6家企業的礦區重新設立采礦權,出讓給一家工程公司。
最讓人驚訝的是,礦區原有的面積從0.0386平方公里(57.9畝)擴大到了0.4433平方公里(664.9畝),增長了10.5倍。
2019年4月,泗水縣違規審批新建的山東泗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金莊鎮馬頭山采礦許可證。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供圖
運用同樣的方式,3家2015年關停的礦山重新獲得采礦權,出讓給一家礦業公司,礦區面積擴大了3.5倍。2014年和2016年關停的兩家企業重新獲得采礦權并出讓,礦區面積擴大了19.4倍。
為什么已經關停的礦山在政策明令禁止之下,會“死灰復燃”?為什么礦山開采面積不減反增?
02
綠色礦山“綠得慢、綠得假”,“突擊種樹”應付誰?
按照山東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山石資源開發管理的意見》要求,濟寧市已有的資源開采礦山應于2020年底全部建成綠色礦山,實際情況是綠色礦山面積不足全市礦山面積的五分之一。
按照規定,三年內受到行政處罰的礦山不得評選綠色礦山。但是一座曾被當地有關部門多次處罰的礦山,卻榮膺綠色礦山。調查發現,這座礦山近一半的非作業面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治理修復,部分區域僅用防塵網覆蓋,石料加工區域大量散料露天堆存。
為什么身負“黑歷史”的礦山,竟能獲評“綠色礦山”?另外,還有多處礦山在落實整改要求方面也存在問題。
早在2019年2月,泗水縣英豪石材有限公司礦山就已經上報完成整改。但是在2021年7月,該礦山修復不到位的問題在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被通報后,地方才開始突擊種小樹苗。
讓人不禁發問,為什么在整改明顯不到位的情況下,該礦山會上報完成了整改?
2021年7月,督察人員暗查時拍攝,泗水縣英豪石材有限公司突擊進行治理修復。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供圖
現場查看,這座礦山修復區域覆土少、土層薄,地表幾乎全部裸露。
此外,案例還指出其他問題,有的本應在去年完成礦山復綠,為什么卻擴大礦區面積繼續開采?有的停止作業近5年,為何仍未見綠化行動?
03
多次處罰,為何達不到預期效果?
記者發現,案例中提到的不少企業,在近年都受到過處罰。其中露天堆放未覆蓋、揚塵嚴重等問題在許多家企業的責令整改通知書中都有提及。
那么,為什么在被有關部門處罰后,這些問題沒有及時整改?
圖片來源:企查查
在泗水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官方網站上,記者也找到了關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的公示。其中寫道:2019年6月,縣自然資源局和專家組邀請專家進行驗收,專家組經過實地查看,聽取項目建設單位匯報、查閱有關施工、設計資料,經過討論,形成結論性意見:該項目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完成了設計工程內容和工程量,工程質量基本合格,達到了項目預期目的。
而此次案例中提到的泗水縣英豪石材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理解還不夠深刻,對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的要求落實還不到位,對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不積極、不主動。
作者:于天昊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