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一邊在強調“有壓力才有動力”,但當壓力真正出現時,我們卻往往又喪失了動力?
人們的觀念中一直有一個邏輯錯誤:普遍認為,先有動力,我們才會去行動。實際上,是先有行動,我們才能產生動力!
兩個人的問題,讓婚姻背鍋;遇到一點狀況,就想著離開。這基本上已經成了我們的習慣!
實際上,這是本能驅使(趨利避害)!
生物之所以存在,有兩個必要條件:1、活著(求生);2、別死(畏死)。趨利,使生物習得了更強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個體的生命得以延續,進而保證了物種的延續。這就是達爾文所說的“優勝劣汰”!
趨利避害,既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性的本能,更是生物不斷向高級進化的保證。在漫長的歲月演變中,她早已成為了我們根深蒂固的習慣,體現在每一個人每一個行為的細節里。老話常說“柿子要挑軟的捏”,就形象地表達了人類趨利避害的行為。
我們總是一邊在渴望壓力的存在,以推動自己更好的前進;另一邊,卻又總因為壓力與內心的恐懼,導致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時停歇、不時懊惱、望而卻步。這就是趨利避害的心理在作用!
趨利避害這個行為本身沒有錯,即使“事總挑容易地做”,大多時候,結果還是和預期相差無幾。錯就錯在,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只要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尋找安慰;只要感覺有問題,就開始推卸責任;只要覺得有壓力,就想著怎么逃避……
當離婚的念頭一出現,大多數人,接下來的舉動無外乎以下三個。這就是恐怖之處!
一、眼里的對方,全是缺點
這其實是“暈輪效應”和“整體性思維”的雙重作用。
在認知的過程中,人們并不會單獨的、孤立的對某個對象、某種屬性進行深入研究,而是會將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作為一個整體。
例如:在認知新事物的過程中,我們會參考過去的經歷和經驗,即使他們不是同一件事。例如:在聞到某種水果的味道時,我們就能判斷出她的顏色、形狀,即使這是不同的屬性。這就是整體性思維!
暈輪效應講究的是“以偏概全、先入為主”。
例如:名人代言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大家會因為喜歡名人而青睞他代言的產品。例如:一個人成名之后,他成名之前默默無聞的作品,也會突然深受大家的喜愛。這就是典型的“暈輪效應”。老話常說“愛屋及烏”,講的就是這么個事兒。
1、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眼里的他便全是優點,即使對方有缺點,自己也會想著去原諒、去包容;
2、當我們討厭一個人時,他便全是缺點,凡是好的行為與習慣,我們也會自行忽略,或者認為他是“黃鼠狼拜年,不安好心”。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先入為主。
人一旦有了離婚的念頭,毫無疑問,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厭煩了對方,或者說厭煩了這段感情,和這感情中的某些瑣碎。例如:做家務、帶孩子、哄丈夫、不受重視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心中的厭煩情緒并不會減輕,反而會愈加嚴重。還是那句話,你會自動忽略他的優點,放大他的缺點。最終,必然會覺得這段感情沒有了繼續下去的必要。離婚的事宜,自然而然也會被提上日程。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還是“趨利避害”的心理在作用:我們之所以會厭煩一個人、一段情,其根本原因就是,這個人、這段情讓我們感受到了壓力。
《自控力》中這樣說到: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
1、壓力不大時,我們可以談包容、講緩和,但日復一日的枯燥、吃了上頓沒下頓、孩子的各種支出、家庭的各種不足(與別的家庭攀比的結果)……總有一天,我們會將自己的壓得喘不過氣。
2、當壓力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能力,逃避、逃離的思想自然而然也會在我們腦海中出現,最后堅定不移。
趨利避害,實際上是缺乏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這跟我們的成長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青少年時期,人的生理、心理尚未發育成熟,遇到問題與困難,往往會采取逃避的方式處理(如果這樣的行為不被制止)。久而久之,這樣的行為習慣,便會形成一種“癮”,伴隨我們的一生。
二、忽略婚姻走向,任其自由發展
不論任何人與事,只有我們認為重要,才會去認真對待。這是必然的因果順序!
當一個人的心中已經生出了離婚的念頭,可以肯定的是,這段感情對他來說,已經不再那么重要。
我們不否認,曾經他也很重視:重視你、重視愛情、重視這段感情、這個家,但現在,他已經沒了當年的重視,即使我們說不出任何原因,但結果也是肯定的。
1、原因嘛,其實有很多:厭了、膩了、不愛了;煩了、燥了、心累了。總的來說,這些都是原因。如果你要他仔細說說,或許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2、大概就是:你坐下的時候總習慣翹著二郎腿吧?你吃飯的時候總喜歡“吧唧著”嘴吧?你空調總是開得太冷、洗澡的水總是太燙、睡覺的時候總打呼嚕、睡著的深夜總搶被子……只要你愿意,他可以向你說出許多借口。總之就是嫌棄你!
難道從前的你就沒有一些小問題嗎?為什么到了今天他才會嫌棄?
其實,一直以來你都是不完美的,沒有人是完美的。但人就是這樣:愛你時忽略一切,不愛時各種厭惡。這就是人性!
當一個人開始忽略婚姻的走向,這段婚姻就必然走向滅亡。因為表面上我們是在任其自由發展,實際上,我們是帶著“偏見”在控制她的發展。
《理解人性》中對“偏見”這樣說到:人的內心一旦產生偏見,那么不論你做什么都無濟于事。
換言之,他的內心一旦對你產生偏見,那么不論你就什么,都是錯誤、是應付、是不安好心。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談什么天長地久?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隨著時代的發展,離婚好像不再是那么“上不了臺面”的事。但就離婚這件事本身而言,許多人的觀念還是無法接受的。提出離婚的人,往往也會受到世俗的譴責。沒有馬上提出離婚,不過就是他還沒做好準備罷了。或者說,他在等你邁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那被世人譴責的一步
名義上,這段婚姻他好像是任其自由發展。實際行為之中,你做什么他都反對、都厭惡、都煩躁、都不搭理、都不回復。或者加以指責、破口大罵……這就是在刻意控制這段婚姻的走向、是在逼著你離開。
所以,真的有人會任由婚姻自由發展嗎?不!不管不顧也好、不聞不問也罷,都只是看似“任其發展”,殊不知,冷暴力也是暴力;隱晦地逼著你離開,也是逼著你離開。但凡行為中帶有主觀意識,就稱不上“任由”!
三、留好退路,時刻做好離開的準備
當一個人有了離婚的念頭,哪怕僅僅只是一絲想法,最終也會變成事實。這就是典型的“偏執型人格障礙”,也叫“妄想癥”。其主要表現是,分不清幻想和現實,常常把幻想當成現實。
“妄想癥”的出現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1、本身就患有精神疾病,分不清幻想和現實;
2、本身并沒有精神疾病,但在一遍遍自我心理暗示下,意識出現了短暫的不清晰,進而把幻想當成了現實。(也有藥物致幻的情況,不屬于個人本身的精神疾病)
3、習慣性把想法當成既定事實,不存在病癥的說法,單純的是一種個人習慣,這跟個人的成長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例如:青少年時期被寵愛得有恃無恐,想要的都能得到,久而久之,也就培養出了這樣的性格。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病癥。
人本身就是復雜的個體,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心理學上認定的疾病。所以哪怕確實有“病”,也不必慌張,根據個人的成長環境的改善,許多心理上的問題其實是可以自行治愈的。大多數心理問題本身就只是存在于某一段時間之內。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問題可以被時間治愈,但一些既定的事實并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回到過去。例如:離婚。
我們從來都不否認,每一對夫妻曾經都有過離婚的念頭,甚至,這樣的念頭伴隨一生。
只是,為什么你有了念頭,就一定要離婚,別人卻可以相安無事一輩子?
1、說白了,還是被寵愛得有恃無恐,導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信你試試,離婚之后,是否還有一個人不論你如何指責、謾罵,都一定要陪在你身邊,像是“不知羞恥”;
2、不信你試試,離婚之后,是否還會有人愿意陪你組建一個新的家庭,在你煩躁、郁悶時,任你使喚、任你發泄、為你心疼、為你擔憂……
或許,現在這一段感情讓你很失望,現在這一個愛人,總是令你感到頭疼。但誰又能說,這就不是一種幸福呢?
感情雖然不如意,但至少,你還有這段感情、這個家;愛人雖然時常令你頭疼,但至少,你還有個愛人;他做的飯也不太好吃,但是你至少不用動手,不用愁吃飯這件事。不是嗎?
在你外出應酬,想要抽身而去時,你還可以有個借口“不行了,我得走了,太晚了家里人要著急了”;在同事朋友們互相炫耀時,你還可以接得上話“我家里那位就不這樣,說要一起去旅游,這都說了兩年了,還沒點眉目,真是的……”
婚姻的意義,從來就不是如你所想般無微不至、要啥有啥;而是在關鍵時刻,你能因對方感到溫暖、感到安心。不至于流離失所、不至于魂不守舍、不至于想要說話的時候周圍卻靜得讓你心慌。
是的,我們并不否認,現在的生活確實挺不滿意的,相比身邊的許多人,自己確實很失敗。但是,你又怎么知道對方在你不知道的背后,也在羨慕著你的生活呢?
我們總習慣悲觀地去看待這個世界,卻總是忘了:我們的生活,雖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啊!
人終究是個欲念不足的生物,生活從來都是不滿意的。
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樣的生活才叫做滿意、才是真正的“滿意”。
當我們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飽飯的時候,我們會想,如果能一天吃一頓飽飯就好了;當我們一天能吃上一頓飽飯的時候,我們會想,如果一天三餐都能吃得豐盛就好了;當我們一天三餐都很豐盛的時候,我們又會想,如果房子再大點就好了、如果傭人再多點就好了、如果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動手就好了……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滿意呢?你現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珍惜眼前人、珍愛當下,便是最好的生活!未來的你的生活,一定會比現在好,但請記得,她們沒有可比性。用80歲的自己和18歲的自己比較,這本身就“很不公平”。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的。愿您早日懂得!最后,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