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時我們聊過這個話題,他們面對一些非理性的追捧時,也不知道怎么去引導,整個行業對此也沒經驗,只能通過限制申購這樣的方式。其實整個基金行業在這波娛樂化熱度中也真的蠻被動、或說蠻尷尬的。那些基金經理并不想要這個熱度,基金行業也是,只能等這一波過去。”
采訪、撰文|歐陽詩蕾
編輯|王婧祎
插畫師|Davide Bonazzi
運營編輯|肖呱呱
來源|GQ報道(ID:GQREPORT)
更多獨家報道請關注GQ報道
伴隨著基金從大熱到最近的大跌,“頂流”基金經理們在輿論場上的“待遇”可謂坐了趟過山車。易方達張坤從“世界上最好的坤坤”,到淪為“菜坤”“坤狗”“只會炒白酒的笨蛋”,不過兩月之隔。
近年來,“飯圈化”不再是小眾的粉絲文化,而已經成為一種跨領域的泛文化現象,娛樂化更是成為席卷一切的狂潮,只不過,這次輪到了基金經理,他們“出圈”了。
真實的基金經理生活如何?他們是怎樣看待當下的娛樂化、“飯圈化”現象的?對最新涌入的年輕基民,他們有何建議?這些人會成為一茬“新韭菜”嗎?GQ報道和一位從業十年的基金經理聊了聊。
以下是他的自述。
1.
/“我感覺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了”/
早在最近這波“熱度”之前,在螞蟻金服和天天基金網的討論區,去年就出現了一些對知名基金經理的娛樂化調侃。當時同行之間已經傳開,但后來這種關注娛樂化得這么激烈、迅速,還是挺超出我們的預料的。春節期間微博出現了給基金經理打投、建粉絲后援會,抖音也出現基金經理的動態表情包、調侃視頻,我就感覺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了。
最近特別火的“頂流”基金經理中,至少其中我認識的幾位并沒有迎合或主動接受這種莫名其妙來的熱度,大家也覺得很尷尬。
有些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一直很好,有些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比較極端、波動大,因此被關注從而被“頂流”。他們并沒有像娛樂明星一樣接廣告、做宣傳、上綜藝,去娛樂化自己和基金投資這件事,反而在這樣的關注和熱度之下,他們的壓力蠻大的。
聚會時我們聊過這個話題,他們面對一些非理性的追捧時,也不知道怎么去引導,整個行業對此也沒經驗,只能通過限制申購這樣的方式。其實整個基金行業在這波娛樂化熱度中也真的蠻被動、或說蠻尷尬的。那些基金經理并不想要這個熱度,基金行業也是,只能等這一波過去。
對于傳說有基金經理要上湖南衛視綜藝《天天向上》這件事,首先我不知道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但如果主動上綜藝就屬于純娛樂化了。老百姓和基民在抖音微博怎么去娛樂你,那是老百姓自己的權利,跟你沒關系,你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都沒問題,但是如果主動參加了《天天向上》或者接受了這個邀請,那性質就不一樣了。
中國基金業協會前些天(3月3日)發布《關于公募基金行業投教宣傳工作的倡議》,嚴禁公募基金娛樂化。(編者按:據上述倡議,公募基金管理人開展投教宣傳活動時,應注重專業……嚴禁娛樂化……各機構不得開展、參與娛樂性質的相關活動。)其實原來也有一些口頭規定,現在相當于落到紙面上了。
我所在的公司要求避免娛樂化,到我自己的要求就是低調,做好自己的產品,客觀、理性宣傳,我們原來也很低調,現在只能是更低調了。我自己是沒想過成為“頂流”出圈,當然我想了也沒用,如果發生,我肯定是不會覺得享受的。
其實,無論是從基金行業來說,還是對投資者自身來說,過度娛樂化基金投資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還是蠻嚴肅、需要理智的一件事情。基金行業需要把產品做好,給投資者提供服務,讓持有人掙錢。投資者也不要神化和迷信基金經理或明星基金。
我們做過那么多年投資,基金業績總是有起伏的。但基金賺錢的時候宣傳過多,會使得基民朋友覺得基金永遠賺錢,產生了誤導,當基金階段性表現不好時,大家又都罵,其實這個時候賣了的話,反而造成了損失,因為低點反而是買入的機會。這種娛樂化加劇了一些旁觀者的追漲殺跌,并不利于大家獲得好的收益。
2.
/“業績做不好,
客戶還是留不住”/
在我看來,之所以基金業會出現娛樂化、“飯圈化”的現象,是因為過去兩年基金的收益比較明顯。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公募基金大漲,很多基金差不多翻倍,這兩年也是我進入基金行業十年以來漲得最多的。越來越多的人在投資時會考慮基金產品,進而對基金經理比較關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基礎。
確實在這兩三年來,我身邊許多原來炒股票和做其他理財的朋友都轉來投基金了,一方面,他們覺得炒股收益率還不如買基金,另一方面,炒股操心,買基金相對來說輕松一些。
我覺得買基金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是個趨勢。包括90后在內的這群年輕人也在逐漸成為線上基金購買的主力軍。因為90后一般也工作幾年了,有點小積蓄,就想理財了。他們用支付寶用微信都比較多,也接觸螞蟻金服等理財渠道,就開始買基金了嘛。
另外,從去年疫情以來,各家基金公司更多地利用互聯網平臺去宣傳自家的基金經理,基金經理露臉的機會多了。這可能也是造成目前這種娛樂化局面的一個原因。
最初是去年三四月,一開始比較簡單,各大基金公司開直播或錄播,宣傳公司品牌或宣傳基金產品。去年下半年開始有公司推出明星基金經理的短視頻,尤其在去年年底,各大公司的業績排名出爐后,這種視頻越來越多,競爭大了,各家就都想把視頻弄得出彩,往里面加娛樂化元素,比如一些基金小視頻做得有點像懸疑愛情劇的感覺。我自己最早看到這樣娛樂化的視頻也是去年年底,隨后市場上的娛樂化傾向也有些重了吧。
我去年大概一個月一次直播或者錄播。沒有固定平臺,淘寶直播、螞蟻金服直播、新浪財經直播都有,不同平臺的觀看率不一樣,有些平臺一兩萬人,有些平臺10萬、20萬,反正我的直播大概是這樣一個量級,聽說有同行的直播小100萬的也有。直播評論區的討論還是比較有意義的,雖然有些人會問比較敏感的個股的漲跌,我們也沒法回答。
沒疫情的時候,雖然基金經理也會去各地路演,但基民見到基金經理的機會并不多,現在有了免費直播,是了解基金經理投資思路的很好的方式,其實這個宣傳方式并沒有錯。但宣傳要適當,宣傳基金經理做到兩點就行了,一個是他們的風格特點,每個人都有擅長領域,有些人擅長投科技股,有些人擅長投消費股,有些人比較均衡,喜歡低估值……在某個行業的大趨勢到來的時候,投資者可以選擇相對應的產品。第二是過往業績,讓大家心里有個底。不要過多地美化宣傳,因為基金是很容易通過數據體現好壞的理財產品,即便把客戶忽悠來了,到最后業績沒做好,客戶還是留不住。
3.
/“今年播種明年收獲”/
最近,我也常收到別人發來基金相關的表情包、段子和新聞。有張圖我看笑了:一個人晚上打開手機看基金,一道綠光,所有人晚上打開手機看基金,就成了北極的綠色極光。
基金漲了,基民高興,夸;基金跌了,基民不樂意,罵。往年基民的這類反應在各個基金討論區還挺正常的。現在基金跌,我看到很多人都不是罵,就是純娛樂開玩笑,就像那條極光的微博。我入行這十年,也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你說現在老百姓的心態是好還是不好呢?雖然最近很多基金跌了,但是大家還開得出玩笑,說明還沒那么悲觀。可能一部分人投得不多,剛開始做嘗試,所以虧一點也無所謂。另外一類是老基民,之前浮盈很多,稍微回撤一點就還好。
2015年基金投資也出現過類似情況,當時公募基金發行特別火,吸引了一批新投資者涌入,但接下來就跌落了。因為當一個項目短期熱度高到吸引很多圈外人的時候,也意味著這個項目到了階段性高點,它在短期內可能會沖得比較高,但后續會承接不住、會跌。
不過,如果2015年買基金的那波人一直持有到現在,其實也能賺不少錢,就是“今年播種明年收獲”的意思。
所以,對于最新入場的基民朋友,我覺得看長久的話倒還好。短期內可能存在追高,但看長期收益的話,對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基金還是很好的投資方式。
具體到基金的選擇,我的建議是投資之前要了解這支基金的投資方向,也了解基金經理的風格。基金有很多正經的討論區,可以多看一看。但是需要避免在基金大火的時候買,因為那時容易虧錢,其他時候都很穩當。
但說實話,也只有一個東西特別火的時候,那些以前沒有關注過的人才能感興趣,才能進入。我覺得剛開始虧一點錢未必是件壞事,只要投的別太多。我還是那句話,今年播種,明年收獲。總之,這半年和今年暫時別想基金收益了(編者按:僅代表受訪者個人看法)。
我也和身邊的朋友聊,建議他們設立合理預期,比如說過去兩年基金漲那么好,今年我就建議他們放低預期收益率,不可能每年都那么好。
4.
/ 當基金經理就像考試做題,
永遠有題可做 /
我今年35歲,結了婚,也有小孩,至少家人目前都覺得我的工作強度很正常。基金經理工作壓力大的原因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漲跌,而且業績天天跟別人做比較,哪怕都是漲,有人一年翻一倍,有人賺20%,這也是挺大的差別。基民要求很高,每個人都希望買到最好的基金。但是我們不能情緒波動太大,因為怕影響接下來的決策。
不過現在什么工作壓力不大?IT行業壓力也很大,很辛苦。我盡量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保持自己的個人愛好。我喜歡打籃球,現在還是每周打一兩次,我喜歡比賽的那種感覺。這也和個人心態和性格有關系,剛入行的人可能容易被這份工作影響生活節奏,特別Top的基金經理工作壓力肯定還是大一些。
碩士畢業后,我就進入基金行業,最開始做研究員和投資助理,當時的工作不用做決策,把公司研究好就可以。從2016年底,我開始正式管理公募基金產品,我所在的基金公司在行業大概屬于前20的位置,公司有二三十位基金經理。每個月都有基金經理的業績排名,我上個月的排名情況還行,處于中上游。
其實一年里,大家的排名波動起伏很大,月排名還好,公司的年底考核排名比較重要。我剛開始做基金經理時,年度排名當過倒數第一,為此我還失眠、脾氣暴躁、心情低落了一陣子。后來我也拿過年度第一。
我們公司沒有每年的末位淘汰制度,但這種末位淘汰的周期大概是兩三年一輪,如果業績始終不太行,就會被勸退了。也有公司比較殘酷,每年啟動末位淘汰,但不是很多。國內的基金行業還比較年輕,整個行業才約20年歷史,所以大家也還在逐步地工作著轉著,我也沒遇到誰說干到哪年就干不動的。
很多人不了解基金經理和這個行業,我們的工作包括研究公司、研究股票,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每個月大概出差兩到三次去實地考察公司,一次三四天,看公司的現階段經營情況和未來的經營規劃。如果是制造業的公司,我們跟管理層聊完,就去看工廠的流水線。如果是消費品的公司,我們會跑商場這樣的終端經銷商渠道。
如果不出差,我們每天八點多開晨會,疫情后就變成了電話會議。我很多工作時間也是看公司的年報等案頭資料。我們有自己的研究員團隊,我會看他們加工處理后的資料。其實我每周的工作時間還挺長的,因為這種工作有點像原來的考試做題,只要你想做,你永遠有題可做,你永遠可以研究更深入,可以研究更多的公司。
基金經理的薪酬水平差別還挺大的,這個不太方便透露,組成部分就是工資和獎金,和基金業績、規模相掛鉤。整個行業中最頂級的公募基金經理收入大概千萬級,但這種頂級的很少,反正我不是(笑)。
這幾年,基金行業的準入門檻是越來越高了。我是十年前入的行,那時候好多人不了解這個行業,門檻還不算太高。現在基金業可能算個熱門行業,入行后從研究員到投資助理、基金經理的時間周期在變長,原來三五年都有可能,現在已經要七八年了,以后可能會更長。因為這個行業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對想從事基金經理職業的年輕人,我覺得還是先深入了解這個行業,它有好的地方,也有壓力大的地方。最好先實習,如果你確定你感興趣,也覺得自己適合,就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