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穎寶
看看她們的熱度,貌美不再是唯一。
我們為什么愛上了“李雪琴們”?/綜藝《聽姐說》
從去年夏天開始,娛樂圈白幼瘦的顏值焦慮,終于被有趣的靈魂稀釋了。
李雪琴、辣目洋子、金靖等藝人成為輿論焦點,奔走于各平臺主推綜藝、廣告代言、選秀節目、時尚雜志之間;除此之外,她們還成了熱門梗與表情包的常駐軍。
市場受流量牽引。“李雪琴們”頻繁出現在大屏幕上,這并非背后的手有意強推,而是她們熱度與口碑雙贏的映射。若再早兩年,在“體重絕不能過百”“寧可美成一個花瓶”等觀念盛行之下,她們的身影大概會被直接忽略。
爆紅的“李雪琴們”到底憑借什么,踢翻“顏值即正義”的擂臺,并博得大眾的好感?
美貌不再是唯一
李雪琴爆紅了兩次。
一次是在2018年初秋,25歲的她正在家調養。她本科從北京大學畢業后,考入紐約大學的教育學專業讀研,第一學期結束后,因健康問題休學回國。
她閑時拍了一段無厘頭視頻,分別站在北大正門和石獅子前,說“看這門,多豪華;看這石獅,多獅”。她在北大莊嚴的氛圍下,不修邊幅、面無表情地說著不搭調的話,這種反差的幽默為李雪琴帶來第一批關注者。
受此啟發,她又站在清華大門前喊話吳亦凡:“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看這校門,多白。”該視頻一共獲得近106萬次點贊、3萬條評論、5萬次轉發,讓李雪琴一夜漲粉300萬。
后來她又cue了一次吳亦凡,臺詞是“吃飯了沒”。
另一次是在2020年夏天的綜藝《脫口秀大會3》中,她說:“之前我在北京過得不咋好,我媽就說,閨女,宇宙是有盡頭的,生命的起點就是終點。我說,愛因斯坦都不敢說(宇宙盡頭)的事,你就給定啦?從那以后,我失戀了、失業了、微博掉粉兒了,我媽就叫我回老家鐵嶺。原來愛因斯坦怎么想的并不重要,在我媽眼里,宇宙的盡頭就是鐵嶺。”
時至今日“宇宙的盡頭”仍是李雪琴的關聯詞條,并衍生了一場造句狂歡,“宇宙的盡頭是公務員”“宇宙都有盡頭,XX地鐵卻沒有”等爆梗刷屏;#李雪琴#話題在微博上的數據為1.2億次閱讀量、6.2萬條討論。
在《脫口秀大會3》之前,李雪琴從未講過脫口秀。李誕直言,她一踏上舞臺,觀眾就開始笑了,“在絕對的天賦面前,技法不堪一擊”。有網友試圖闡釋這種天賦:“真實、真情,并撕碎了某種標簽。”
北大給了李雪琴底氣,也給她貼上了學霸相關的標簽,比如離地感、文學氣與干大事。導致她剛火起來的時候,被輿論指責“北大畢業的,竟跑去當網紅,凈會吐槽家長里短”。但觀眾更吃這一套——用簡單的詞匯和句式結構,把真實生活中的負面講得足夠好笑。
宇宙好歹有盡頭,是鐵嶺。北京地鐵連盡頭都沒有。/《脫口秀大會3》截圖
火了之后,李雪琴排期很滿,加盟綜藝《歡樂喜劇人7》《百變大咖秀》、表演節目《五彩元宵》《雪琴這么說》、受邀參加2021年的“央視元宵晚會”“湖南衛視元宵晚會”。這足以證明她作為公共人物的價值,亦是在觀眾心中的分量。
近期熱播的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邀請了李雪琴、辣目洋子、舒淇、張翰、孟子義、周也等15名藝人,共同到城市50公里外的“桃花塢”生活。在俊男美女堆里,李雪琴與辣目洋子卻是笑點與流量擔當。
比較出圈的一段,是她們搭檔主持活動。介紹孟子義時,辣目洋子講上半句“她每天化著精致的妝容”,李雪琴講下半句“抱著同樣精致妝容的狗”;辣目洋子繼續說“她穿梭于各家廚房”,李雪琴立刻接“蹭吃蹭喝”。
同為嘉賓的導演陳陳陳在節目后的采訪中表示,她們的尺度拿捏得很準,每個人的優點與缺點,都被她們以一種戲謔的方式融入到主持稿中。
李雪琴與辣目洋子正在介紹張翰。
辣目洋子在2018年扮丑演繹“楚楚baby”走紅;2020年在《演員請就位2》中扮演一位生活艱難的母親。為了貼近角色,她將眉毛遮蓋、把臉涂得又黃又油。演完后,評委爾冬升導演對她說,你是有機會當影后的。
李雪琴與辣目洋子都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美人兒,前者曾因太胖而自卑,長大后亦半開玩笑地表示“要找一個基因好的(男朋友)”;后者甚至被網友質疑“這么丑為什么會火”。
“受歡迎”的前提必須是“貌美如花”嗎?或者說,貌美只能局限于“膚白腰細”嗎?在綜藝《演員請就位2》中,爾冬升問青年演員王楚然:“像你這種外形的演員,全國有多少?最糟糕的是沒有性格。”
“普通的李雪琴們”
隨著觀念變化,觀眾不再單純追逐表皮之美。這種變化,源自觀眾終于看倦了明星偶像們厚重的人設。
前有“清純耿直”鄭爽翻車,后有“學霸”馬嘉祺塌房,所謂的“拼命三郎”“正能量少年”標簽,大多只是刺激市場的營銷手段。有時候,即便關注了明星的社交帳號、看過再多的娛樂報道,腦海里仍無法描繪出一個立體的人物。
馬嘉祺曾營銷自己的學霸人設,“在年級前幾名徘徊”,結果高考只考了307分。/網絡
媒介傳播渠道的增多,進一步加劇了厭倦感。
過去,明星主要出現在報刊、電影電視和演唱會的高臺上,真實狀態下的優缺點甚少暴露在大眾面前;如今,他們通過短視頻、直播、社交平臺、真人秀全方位展示自己,再加上飯圈泛濫,不同的粉絲群體門檻漸高。
明星與普通人之間的“壁壘”,被越筑越高。前者被圈內的鮮花與奢華包圍,看不清后者的生活,更無法感同身受。
吉克雋逸一邊曬自己北京家中的衣帽間,以及存放著的近50雙漂亮鞋子,一邊在直播中大呼“做藝人很難,希望大家對我們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包容”。而她對困難的解釋,則是“要做飯、要(保持)漂亮、要瘦、要被喜歡”。立刻有網友在直播間回懟:“這不都是一個普通成年人的焦慮嗎?我們也要加班,掙的錢還沒你多。”
蘇芒的著名言論“每人每天650元伙食費真不夠”出來后,網友將一個新網絡詞匯運用到她身上:世界的參差。
“世界的參差”最先出自鄧超之口。他原本只想形容101學員們的才華差距,但因為講話時的語調與表情過于好笑,捧火了該詞。如今該詞更多被用來形容“明星不知柴米貴”。/小雞詞典 截圖
在這樣的輿論風向下,大眾轉而將目光投向形象更貼近普通人的“李雪琴們”。這里的形象不單指外貌,還包括講話方式、生活習慣與行為舉止。這就是為什么在《脫口秀大會3》中,講“鐵嶺梗”的李雪琴與講“車間梗”的趙曉卉(節目里另一位脫口秀演員)熱度這么高——生活中越瑣碎的事,越能引發共鳴。
李雪琴的大學好友石林(化名),曾分析她走紅的原因:“那些意見領袖或網紅為了維系標簽,會營造距離感。但李雪琴恰恰具有親和力,講話內容也足夠無厘頭。”
金靖也貼近普通人,她的親和力來自大大方方的性格——敢于正視自己的小缺陷。
2017年在網綜《飯局的誘惑2》上,被問“為什么網名叫金九粒”時,她回答“因為我臉上有九顆痣,所以叫九粒,你也可以叫我Jolin(諧音梗,蔡依林的英文名)”,一邊說一邊很認真地指出每顆痣的位置。
2019年參加《演員請就位》火了以后,她依舊drama不改,在綜藝節目、李佳琦的直播間等場合咧嘴大笑。中國作家丁丁張看完金靖的表演后,認為她不是一般的女孩,“驚為天人的感覺,覺得人怎么可以這樣”。
正是因為不夠完美,所以真實,所以形象豐滿,所以更能走進大眾的心中。在處處是被營造出來的完美中,不完美的“李雪琴們”,恰恰能一眼被看見。
何況,觀眾也希望通過她們的走紅,去改變讓人焦慮的內卷氛圍與傳統審美。
主流語境下的“李雪琴們”
去年秋天,辣目洋子在微博分享了一篇寫于高中的日記:想找一個丑得有特點、有自信、會搞笑的女人,(全世界)就我一個。
學生時代,當被男同學當面嘲笑“臉大”時,她都會回懟“關你屁事”。令她驚訝的是,一些被懟過的男生,后來卻跟她表白了。她悟出了一個道理,自信的人不需要把外貌放在心上。
“我不美,但僅此一個,絕版了。”/辣目洋子微博
她亦做到了精神與行為上的統一。在綜藝《超新星運動會》上,她穿著緊身體操服,舉著彩帶表演了一段藝術體操,姿勢性感利落,絲毫沒有因露出了肉肉而畏手畏腳;在2020春夏紐約時裝周上,她自如地走完了中國時尚品牌LILY的大秀,氣場不輸超模。
網友對她這兩段演出的態度,基本趨于正面,更不乏“她不是動作最標準的一個,但是笑得最燦爛的一個”等情緒飽滿的贊美。
若將時間往前推幾年,這種言人人同的景象,在網上是甚少出現的。隨著女性自信觀念日漸流行,“李雪琴們”不一樣的美感,也被越來越多觀眾挖掘與欣賞——傳統審美由單一,變得多元。
那場體操表演,辣目洋子真的很可愛,笑容很有感染力。
若把李雪琴本人單拎出來,則是公認的“反卷本卷”。
如何把場子熱起來,是大多脫口秀演員都苦惱的事情。臺下觀眾熱情上來了,才能接得住梗;梗被接住了,才能響。連龐博這樣的脫口秀大王,開場也永遠要激情亢奮地說“大家好,我是龐博”。待觀眾以掌聲回應后,他的心才能定下來。
李雪琴講話,語調永遠是平的、語速是緩慢的。特別是開場詞,曾被媒體用“講話尾音下掉得厲害,把觀眾也給整愣了,心想我是鼓掌還是不鼓掌呢”來形容。而且,她直接把不高興寫在了臉上,連討好或禮節性的笑容,都不愿意給到觀眾,仿佛心里在想,誰會愿意上班,為什么我要假裝很愛上班啊?
她輸出的內容,也是“喪”的。在節目里討論“年輕人逃離北上廣”話題時,她反問觀眾:“為什么要到北京才能實現夢想?你們的夢想,是舉辦奧運會嗎?”
別不信,她在舞臺上,真的就永遠一副“我不愿意”的表情。但觀眾就吃這一套,好笑程度堪比沈騰一臉嚴肅地演喜劇。
對于被“福報論”籠罩的年輕群體而言,反卷便是他們的爽點,甚至一聽到這詞,腎上腺激素就暴增。而李雪琴,恰是活生生的反卷例子,讓人們看到996與007之外的生活模樣。
豆瓣上有一篇人物稿,全文講述李雪琴的成長故事。內容本與作者本人無關,但標題卻從其第一視角出發:《成為李雪琴》——我想成為李雪琴。
有趣好玩、遵從內心、接納自己、反抗焦慮與世俗,我們努力羅列出喜歡“李雪琴們”的各種理由,或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她們。
參考資料
[1] 怎么就火了,李雪琴?|三聯生活周刊
[2] 李雪琴:“內卷”不是年輕人的錯,我沒有“必須優秀”的包袱|南都即時
[3] “黑馬”辣目洋子的開掛時代|三聯生活周刊
[4] 世界的參差背后,明星和普通人誰更需要適當沉默?|網娛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