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楊陽范宇
錢穆先生曾說,“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而此種“溫情與敬意”,體現在作家筆下,就會凝聚成其歷史的書寫之中。龐驚濤是一位資深媒體人、作家,尤其是對錢鍾書生平及學術思想有著長期濃厚的研究、寫作興趣,出版有《啃錢齒余錄——關于錢學的五十八篇讀書筆記》《錢鐘書與天府學人》《青山流水讀書聲》等作品。從2017年開始,龐驚濤從錢學研究中抽身出來,開始書寫以蜀地為中心的大區域人文歷史,集結了一批文章。2021年6月,這些文章被結集成冊《看歷史:大區域視野下的人文觀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張栻:四海無人萬古空》《遁世詩人閻防和他的朋友圈》《黃娥:作為楊慎的夫人》《十五歲現象:以李白、杜甫和王維為參照》 ……龐驚濤在書中關注了李白、杜甫、王維、長孫無忌、閻防、文彥博、蘇軾、范寮、張栻、陳廷敬、喬大壯、易順鼎等數十位歷史人物的蜀地履蹤和幽微心史。不僅包括對例如義和團運動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思索,還含有歷史長河中往往被忽略的小事,如文彥博和蜀錦的問題,喬大壯代表的文人抗戰,詩人的十五歲現象,古代人物頭像與實際年齡不符的現象等。對歷史事件富有人文性的探索,加之以龐驚濤簡練詼諧的文筆,使得書中每篇文章張弛有度,頗能帶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與古人神交的奇妙體驗。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世瑜先生在他的區域社會史研究中,曾對“小歷史”如此定義:“這里所謂的“小歷史”,就是那些“局部的”歷史,比如個人性的、地方性的歷史;也是那些“常態的”歷史,日常的、生活經歷的歷史,喜怒哀樂的歷史,社會慣例的歷史。” 這種“小歷史”觀,得到龐驚濤的共鳴。他說,自己的歷史隨筆寫作,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向趙世瑜區域社會史觀的一次系統致敬。”
歷史往往漫長而駁雜,史學家們往往側重于總結國史中的宏觀規律。作為寫歷史的作家,往往以“小歷史”的研究方式截取中古與近古歷史中的非典型事件和人物作為重點。龐驚濤就是如此。在《看歷史:大區域視野下的人文觀察》里,龐驚濤以成都為中心,將“小歷史”學習的觸角,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大區域之中,去關注那些非典型事件中的歷史人物幽微敏感的情感與心理世界。在大區域和小歷史之間,“我始終堅信,只有人的情感是最動人的,那些隱伏在歷史真偽背后的人物,他們個體生命的經歷和命運終局,從現實的角度回視,仍然有打動人心的價值和力量。”龐驚濤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