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叫“太婆梨”的水果,和一位年輕人的創業經歷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他是于本誠,生于1998年,是來自山東省煙臺市大于家村的青年創業者。拼多多網店年銷售額超3000萬。
“我覺得這是一個無限可能的時代,電商為我們這一批年輕人的創業打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于本誠說。
于本誠做電商的心得就是,要極度重視包裝和物流。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
格爾木,是藜麥電商創始人馮常俊創業的地方。低氧、低壓、干燥,柴達木盆地的高原環境,孕育了藜麥、青稞、枸杞等特色農產品。
32歲的馮常俊在當地拼出了一條致富路,他的拼多多網店在2020年通過入駐拼多多線上“海西消費扶貧館”、參與扶貧助農直播等模式,日銷量從以前的600單上升至1500單,其中“高原藜麥”單品還登頂雜糧類目銷量第一名。
青海特產藜麥。
2018年,馮常俊在妻子的支持下投入電商,賣起了農產品,再一次開啟創業征程。這一次,他謹慎試水,嘗試過不同電商平臺后,鎖定了方向——在拼多多專注于賣藜麥。
專注帶來了收益,耕耘總有收獲。幾年下來,在這一個距離青海省會西寧接近800公里的地方,馮常俊帶動一群普通人走向了更好的生活。
和于本誠一樣出生于1998年的鄧松耀來自廣東汕頭,白手起家做內衣生意,致力于打造本土的內衣品牌。
上個世紀80年代,廣東汕頭的內衣產業開始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出現,逐漸形成規模。如今,汕頭的內衣生產企業接近三千家,內衣產值約占到全國內衣產量的45%。
鄧松耀和他的同齡人們,都是在內衣作坊和內衣車間里長大。2016年,還在上學的鄧松耀決心創業,在電商上賣內衣。
創業初期,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內衣生產工序,鄧松耀在工廠泡了三個月。一件文胸從材料到成品,須經過十幾道工序,他從一開始完全不懂到逐漸熟悉選料、粘布、裁剪、中碗結合等內衣選材、制作方面的情況。
新穎的款式和設計,是決定銷量的關鍵。因此,鄧松耀的店鋪總是上新很快,2018年中秋節,他的拼多多店鋪上有一款產品賣火了,加上平臺活動帶動的流量,一下子爆單了。為了及時完成發貨,鄧松耀熬了2個通宵,精疲力竭但是非常高興,店鋪從此上了一個大臺階。
經過幾年的電商創業,如今,鄧松耀的拼多多店鋪一年做到了5000多萬元的銷售額,已對接了100個內衣工廠。
“你賣內衣會覺得不好意思嗎?”很多人問鄧松耀。
“不覺得啊!時代給了我們機會,年輕人就是要潮一點。”鄧松耀爽快地答道。
新青年有新的使命
23歲的滕智越從小就想把大山里的制茶手藝帶給外面更多的人。
他是來自浙江的“茶三代”,祖父是老一輩茶農,父親早早去廣西開起茶葉工廠,那里被譽為“中國茉莉花之鄉”,有完整的茉莉花茶供應鏈,母親則在浙江發展零售渠道。
滕智越(左)對產品圖很敏感,每張圖都會拉著設計師一起摳細節。
滕智越學以致用,以自己所學的大學專業“彎道超車”,短時間內就在拼多多上開辟了新的銷售渠道,幾代茶農不會想到,大山里傳承的種茶、采茶、做茶技藝,到了滕智越這一代人,竟然與移動互聯網“折騰”出火花,去年一年的拼多多網店銷售額突破了3億元。
滕智越清楚地記得拼多多店鋪的注冊時間:2018年3月8日。
近年來,一系列政策陸續出臺,為青年創新創業創造了良好環境。像滕智越一樣的當代青年已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在他們看來,新青年有新的使命,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周挺2017年從廣東深圳回到浙江臺州,接班家里的塑料制品生意。剛接手一個月,他就和父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起因是父親舍不得工廠一批有劃痕的金屬垃圾桶,計劃向外低價拋售。周挺自己做主,把這批貨當廢品回收了。父親心疼得差點要揍他。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冷戰,父子較量的結局是,他們決定徹底告別那些低附加值的產品,改走一條過去未敢嘗試的品牌之路。
周挺在潔安惠工廠的生產線上查看樣品的呈現效果。
根據拼多多的平臺洞察,智能垃圾桶的主要消費群體年齡在35歲到50歲之間,這個群體對性價比與使用體驗的追求較為理想。據此,周挺制定了新的產品策略并提煉了4個功能和特點:不銹鋼材質、0.3秒揮手感應開蓋、手提式內桶、智能化關蓋。
很快,這一不銹鋼自動感應智能電動垃圾桶在拼多多上線,反響熱烈,并帶動店鋪首次實現日銷破萬元。這次轉機開始讓周挺相信:“只要聚焦用戶需求,高端制造也可以在拼多多上依靠研發創新,打出新品牌。”
認認真真生活,踏踏實實做事,和身邊的人一起沐浴時代的陽光。這是新青年在新時代里向上生長的密碼。
在這些青年創業者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每一個普通人都能以認真努力的方式贏得公平奮斗的機遇,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新的青年力量、和中國力量。
新青年,到田間地頭去,到火熱的生活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