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山網
庫車市阿克吾斯塘鄉育苗基地員工在現代化溫室大棚內培育辣椒苗(3月11日攝)。目前,該基地已培育西紅柿、色素辣椒、西瓜、甜瓜、玫瑰花等瓜菜苗及花卉180余萬株,有力帶動了當地特色種植產業發展。 袁歡歡 攝
6月17日,無人機在給冬小麥噴灑農藥。目前,吉木薩爾縣北庭鎮東二畦村8000余畝小麥全部由無人機管理。 何龍 攝
哈密石城子光伏產業園弗光光伏發電廠(6月2日攝)。 陳建軍 攝
數說科技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鄭卓 謝慧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近年來,新疆依托科技創新,攻克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關鍵技術,形成一批重要知識產權,培育一批國家創新型企業。從基礎研究到前沿應用,從突破產業“瓶頸”到助力群眾增收,一項項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打破技術壁壘
新疆被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西圣地”。1955年,克拉瑪依一號井出油,宣告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誕生。此后,依托科技創新,新疆能源科研大幕逐步拉開。
2018年,由新疆油田公司牽頭負責的“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與瑪湖特大型油田發現”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一新疆油田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在國際上創立了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由此發現的瑪湖10億噸級特大型礫巖油田,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整裝礫巖油田。
瑪湖油田的發現,奠定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為全球同行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理論與中國技術。
在各個領域,這樣的“破冰”之舉不斷涌現。
陸地衛星定量遙感在國際上是個難題。自治區衛星應用工程中心參與完成的“國產陸地衛星定量遙感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構建起適合我國的陸地衛星定量遙感技術體系,打通了“應用第一公里瓶頸”。該項目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國產陸地衛星的應用由此迎來了“春天”。如今,新疆的衛星遙感技術已經在農業、荒漠化治理、氣象氣候監測等眾多行業中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推進成果轉化
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的研究,成為獲得第四十七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專利,新疆由此登上了高新技術“產學研”轉化的重要國際化平臺。
這項研究源自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多年的科研攻關。研究人員采用新疆豐富的棉籽油作為原料,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高性能酯類環境友好抗氧化劑。由于其高效抗氧化性和低著色、低毒性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潤滑油、塑料、橡膠、纖維、化妝品等領域。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加工番茄產區。2018年,由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新疆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番茄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實現了加工番茄專用品種應用及標準化種植,解決了皮渣綜合利用難和附加值低的問題,其技術成果在企業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
“十三五”期間,自治區級科技計劃新立項項目6890個、自治區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專項2225個。2016年至2019年,新疆累計取得自治區重大科技成果1028項,獲國家和自治區獎勵成果570項,專利授權3.35萬件。2019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13件,較2015年增長64%。
助力增收致富
今年5月,新疆科研人員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產品——獸醫寄生蟲蟲卵現場檢測試劑盒,應用推廣“冬季驅蟲+精準驅蟲”模式,解決了新疆羊寄生蟲病防治難題。
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家畜寄生蟲病防控研究團隊,通過實施“羊寄生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及防控技術的集成與示范”項目,基于寄生蟲的鑒定信息,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了獸醫寄生蟲身份證編碼信息平臺系統,為寄生蟲的鑒定、癥狀特征、臨床診斷、特效藥物選擇以及危害提供查詢。項目成果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等地示范推廣,經濟效益達1.87億元,極大促進了農牧民增收。
借助科技手段,于田縣曾被視為“雞肋”的玫瑰花重放異彩。
新疆于田瑰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當地玫瑰花產業,在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生物醫藥創新創業園成立研發部門,實現了玫瑰精油提取技術上的突破,累計申報發明專利10項,產品種類已超過70個。在科技帶動下,當地形成了玫瑰花精深加工產業鏈,玫瑰花收購價翻了兩番。
近年來,新疆科技惠民能力顯著提高。在科技扶貧方面,2016年至2020年,全區實施科技扶貧項目210余項、投入資金1.5億元,帶動34萬余戶群眾增收,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本文來自【天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