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戴越
山西臨汾市襄汾縣聚仙飯店坍塌事故已經過去多日,事故的余波還在影響著那里的人們。
臨汾全市安全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襄汾縣內危房檢查整治、陶寺鄉內倡導村民移風易俗……重大教訓之后,多方都作出了后續措施,希望避免類似慘劇再次發生。
襄汾縣陶寺鄉陳莊村“8.29”聚仙飯館坍塌事故共造成29人遇難,7人重傷,21人輕傷。8月31日開始,29名遇難者的遺體已被陸續送回家中,親屬按每人三萬元的標準領取了喪葬費,操辦后事準備安葬。另有多名傷者家屬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傷者目前在醫院得到良好醫治,一些嚴重骨折的患者將于近日接受手術治療。
目前,事故調查組仍在對此次房屋坍塌原因進行調查,暫無結果。此次事故將農村自建房的安全及監管等問題推上風口。同濟大學建筑系副教授姚棟向澎湃新聞表示,根據我國目前實施的建筑類法規,難以對農村自建房做到妥善管理,想要解決問題需要制度創新。
8月29日發生坍塌事故的聚仙飯店
遇難者陸續安葬
近兩日,遇難者們陸續“回家”了,一口口棺材被拉進安李村。
8月29日,村民們前往陳莊村聚仙飯店慶賀村內一位老人八十歲大壽,卻不幸遭遇飯館部分坍塌,眾人被埋。據事故搶險救援指揮部公布的遇難者名單,在29名遇難者中,有24名是安李村村民。該村村委會主任告訴澎湃新聞,其中有未成年人,年紀最小的僅5歲上下。另多名村民表示,遇難者中還有一名孕婦。
有遇難者家屬告訴澎湃新聞,遇難者的遺體此前放置在臨汾市的殯儀館內,8月31日開始,遺體被陸續送回家中,“殯儀館已經給整理好了遺體妝容”。家屬按一名遇難者3萬元的標準領取到了喪葬費,但其他賠償暫未確定。
9月1日,陶寺鄉政府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鄉政府內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已經下沉到村內,按照“一人一戶”的標準安撫遇難者家屬情緒,并商談具體賠償事宜。
在安李村20多公里外的董村,毛麗(化名)一家有6人赴宴,3人死亡。她因為這場災難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以及6歲的兒子。毛麗告訴澎湃新聞,她的婆婆是辦壽老人的小姨子,當天一大家人作為親戚身份去參加壽宴。
8月29號一早,一家人早早起床。毛麗要上班,20歲的大女兒在北京讀大二,終于要迎來返校了,丈夫王強(化名)要把她送到襄汾火車站,然后載著6歲的小兒子去陳莊村赴宴。“大姑娘是8點49分的高鐵,他們大概是8點從家里出發的。”毛麗的婆婆前幾日剛在臨汾市做了眼部手術,“我二姐夫開車帶著我婆婆、我大姑姐、我二姑姐從臨汾過去的。”一家六口趕赴陳莊村聚仙飯店。因為親戚間好久未見,一家人坐在飯桌上聊天敘舊,并未走出飯廳去欣賞外面的戲曲表演。
11點多,毛麗接到舅舅家的電話,“飯店房子塌了,聯系不上他們了。”幾個小時后,毛麗接到了噩耗,大姑姐、老公和年僅6歲的兒子不幸身亡。另三位親屬受傷嚴重,“有腰椎骨折的還有肋骨骨折的。”毛麗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家里已經領到9萬元喪葬費,三名遇難者將于3號下葬,受傷的幾位親戚預計下周做手術。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由國家、省、市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正按照“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小組、一人一檔案”原則,對山西襄汾“8·29”重大坍塌事故傷員展開救治。
危房整治和移風易俗
房屋坍塌帶走了29條生命,農村自建房的安全隱患成了當地的熱點問題。
臨汾市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9月1日發布緊急通知稱,要以此事故為鑒,全面開展房屋建筑領域和煤礦、危化、冶金、非煤礦山等各行業領域的安全隱患專項治理,此外,市政府安委會決定立即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安全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
8月31日,中共襄汾縣委辦公室、襄汾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建筑領域和人員聚集場所安全隱患專項整治的緊急通知》,要求重點對城市、鄉鎮和村莊的房屋建筑、農家樂、賓館、飯店、酒店、商業綜合體、學校、醫院、各類辦公場所等人員密集場所,以及大型集會、慶典、比賽、展覽、展銷等人員聚集活動場所等房屋建筑進行安全隱患排查整治。
移風易俗倡導下,董村貼出的通知書。 澎湃新聞記者 戴越 攝
9月1日早,澎湃新聞走訪襄汾縣大鄧鄉小鄧村,該村村支書正在給一棟房屋掛上“危房警示牌”,上注明:“本房屋經鑒定屬于危房,嚴禁入住”。當時房屋內居住一名老人,村支書表示,將把老人送至親友處居住。
“這種危房一般是以前比較貧苦的老百姓蓋的房子,房屋也比較久了,有隱患,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居住了。”他介紹,被疏散的居民可以暫時在親友家居住,村委會的房間也可提供居住,后期申請危房改造。
9月2日,襄汾縣住建局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局里領導都已經下鄉排查房屋安全情況。
澎湃新聞走訪發現,當前襄汾縣除了房屋問題排查,還在大力倡導村民移風易俗,禁止大操大辦、減少群聚。澎湃新聞來到景毛鄉董村,當地村委會掛出通知稱,8月31日起,村內一切婚喪從簡,并需向村兩委、鄉政府提出書面申請。滿月、周歲等其他活動,禁止大操大辦,杜絕群聚現象發生,倡導“小事不辦”。陶寺鄉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陶寺鄉也在執行這一規定,對村民進行倡導,“紅白喜事從簡,小事不允許辦,辦席需要報備。”
襄汾縣開展房屋排查,小鄧村一棟民房被掛上危房牌照。 澎湃新聞記者 戴越 攝
專家:農民自建房監管難實現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陳莊村村干部稱,此次發生坍塌事故的聚仙飯店經過多次翻修擴建。當地村民介紹,“村里蓋房就找個大工,帶幾個小工就把活干了,不會去找專業的。”陶寺鄉政府內一名工作人員坦言,村民蓋房找的包工頭,往往是“有經驗,沒資質”。另外農民在自家宅基地蓋房時也無太多要求,“跟鄰居打聲招呼,別占了人家的地,擋了人家的光就行。”
同濟大學建筑系副教授姚棟向澎湃新聞介紹,“按照當前我國的建筑法規,農民自建房是不在明確的管轄權范圍之內的。”姚棟稱,現有的建筑管理制度都是針對城市內新建的大型建筑項目。“管理需要大量的行政力量,鄉村地區無法照搬。”
姚棟認為,從行政管理角度來看,當前我國農村基層人員的工作已經十分繁重,不具備再拓展責任的可能性,難以實現對農村自建房的監管等管理。另外,如果按針對城市制定的建筑類法律法規來要求農村,會導致農民建房成本過高,農民們往往不具備相應的財力。“真的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勘測,然后進行合規的設計,建造成本可能要提升50%,(在農村)是不具備操作性的。”
姚棟表示,解決農民自建房問題,需要政策上的創新。
他認為,此次山西襄汾的事故反映出一個現象,隨著鄉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們對于公共聚會的要求多了。“但是鄉里有安全可靠的集會場所嗎?村民們的社區活動需求去哪里滿足?”姚棟提出,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有關部門應增加農村地區公共服務類的投入。
姚棟建議,農民往往為了節省成本而去找鄉間施工隊,以低成本的方式來建房,確實會帶來隱患。他建議在未來可以借鑒“家電下鄉”的方式,把優質的,安全的產品化的建筑推向鄉村地區。
責任編輯:徐笛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