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問了:太平歌詞這么難聽,為什么不唱很好聽的像京韻大鼓之類的曲調?為什么要唱太平歌詞這么難聽的曲種?
先說結論:原因是,不讓唱。這也是相聲的恥辱歷史。
下面細講。
解放前,相聲從業人員,尤其是京津兩地撂地的,日子過得相當悲慘。
現在相聲在曲藝界地位很高,基本上排在第一第二的位置。但是在解放前,相聲這個曲藝整體地位相當低。有多低?估計是所有曲藝中最墊底的,僅略高于唱蓮花落的乞丐。相聲的祖師爺,名叫朱紹文,白沙撒字這個絕技就是他創立的,藝名號“窮不怕”,可見有多窮。侯寶林大師可是18歲就在天津成名角了,都經常挨餓,一天掙的錢都不夠吃飯。
為什么這么窮?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曲藝規矩,是不允許說相聲的唱其他曲劇種,像京韻大鼓,蘇州評彈,更不說戲曲了,不允許你唱。你如果唱了,并且唱得比較好,就會有人來掀你的桌子,扒你的馬褂,一不小心還會和你發生親密的肢體沖撞。所以,沒辦法,只能唱別人都不唱,也不怎么好聽的太平歌詞、數來寶、蓮花落之類的,而且,還不能有其他劇種的腔調或者味道,一旦有疑似唱腔,恐怕也會有麻煩。現在比較安全,你說相聲的唱什么都行,不會有人來砸場子,跟你干起來。
相聲的表演條件也比較差,別的曲種有臺子,還有陽棚,刮風下雨出太陽都不怕,相聲是純“撂地”,就一光地,擺張桌子(有的還沒有桌子),俗稱“雨來散”,就是一下雨,聽相聲的人都跑光了,一毛錢都沒掙著。要是連續幾天下雨,那不得餓死啊。
下面說一個小故事:清朝間,實在餓得不行了,有些相聲藝人只好另謀生路。那時候妓女都比相聲藝人身份高,遇到接不上飯茬的時候,就去青樓等地卑躬屈膝地求:“姑姑,您給飯!”,姑姑:“出去等著!”,藝人很聽話,恭恭敬敬地在門口蹲著。不一會,來貴客了,姑姑就借口洗澡,推薦貴客去門口聽那人唱小曲兒,藝人唱的太平歌詞,翻來覆去就一個調,還上下句來回倒,客人越聽越煩扔下錢讓他趕緊滾,剛剛好姑姑洗完澡了,“喲,官人這么大買賣就這么點啊?”客人不想在姑姑面前失了面子,往往會扔下更多的錢趕緊打發藝人滾。第二天,藝人拿著錢回來恭恭敬敬放桌上孝敬姑姑。可見當時的相聲藝人活得多么貧窮卑賤,過得多么卑躬屈膝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