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
1、生理性原因
久坐不活動、飲食重口味會導致水分滯留在下肢,導致腿部血液循環不順暢出現水腫。
2、心源性疾病
引發出下肢腫脹的常見病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肺心病、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肌病、縮窄性心包炎或心包積液。
3、腎源性疾病 引發下肢腫脹的常見病分為腎前性水腫和腎后性水腫,有慢性腎炎、腎盂炎、腎積水、尿毒癥、膀胱癌等。
4、肝源性疾病 引發下肢腫脹的常見病有慢性肝炎、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布-加綜合征、肝源性低蛋白血癥。
5、代謝性疾病 有糖尿病、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癥、均可出現下肢腫脹。
6、肺源性疾病 常見病有肺氣腫、肺纖維化癥、肺心病、肺炎及呼吸困難綜合征,均可出現全身浮腫及下肢腫脹。
7、寄生蟲病 引發下肢腫脹較多的是絲蟲病、血吸蟲病、肺吸蟲病。
【怎么去診斷?】
詳細了解既往病史。例如:如果有心衰病史、呼吸困難、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需要考慮心衰的病因。
【表現及診斷】
1、下肢水腫的病因較多,在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中常常是多因素性的。
2、急性下肢水腫,無論是單側和雙側,都需要考慮到急性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
3、慢性血管性疾病的水腫通常表現為單側下肢、非凹陷性水腫,且睡覺后能明顯緩解;
4、雙側下肢水腫多考慮為全身因素。
【中醫應對】
以宣肺、健脾、溫腎為基本原則。
1、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邪外襲所致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肢體關節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此種水腫為風水,多見于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
2、健脾化濕、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常用方劑為健脾化濕湯。
3、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本法適用于脾陽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
4、溫腎利水:適用于腎陽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諷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針灸治療】
1、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要功能是滋陰補腎,壯陽強腰,強化腎氣化水的功能。
2、復溜穴
復溜穴屬腎經,在腳踝上方2寸的位置,將中指和食指并攏,放在腳踝脛骨上方,食指所上關節對應的地方就是復溜穴,主要是補腎滋陰、利水消腫,改善整個腎的功能。
3、三陰交穴
三陰交由肝經、脾經、腎經,三條經絡交匯的地方因此叫三陰交。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四橫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三陰交主調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白帶過多、子宮下垂全身水腫、眼袋浮腫、小便不利、腳氣、失眠等癥。
4、陰陵泉 陰陵泉穴在小腿的內側,脛骨內側踝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應對關鍵】
找出原因,發生關鍵,是治療水腫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