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大開眼界》第12章
人有時會在壓力之下不支而倒;飛行員會墜機,潛水員也會溺斃。在激烈的競爭與眾目睽睽之下,籃球選手有時找不到籃筐,高爾夫球選手有時也會看不到標號旗桿。
遇見這種情況,我們有時會說他們“驚慌失措”(panicked),有時會說他們“緊張失常”(choked)。
心理學家經常使用一個非常原始的錄像游戲,來測試人的運動技能。他們叫你坐在計算機屏幕前,屏幕中有四個方塊,鍵盤上則有四個相對應的按鍵。字母X會輪流出現在屏幕上的方塊中,而你獲得的指令是,每次X出現時,要按下相應的按鍵。
如果你事前得知X出現的模式,你在按鍵時的反應速度會大有進步。你會小心翼翼地試上幾回,等到熟悉順序后,速度就會加快。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林厄姆稱此為“顯性學習”。
如果事前不知道X出現的順序,即使玩上幾回,你也不知道其中有模式可尋,后來的反應速度也會變快:你是不自覺地在學習X出現的順序,威林厄姆稱此為“隱性學習”。
一個人第一次學習什么事情,例如反拍擊球或殺球,會以一種非常仔細且機械的方式思考與學習,等技巧越來越純熟后,“隱性學習”就會接手。
可是在壓力下,有時”顯性學習“會接手,這便出現了”緊張失常“的狀況。
”驚慌失措“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艾菲米婭·墨菲某次在潛水課程中練習使用備用調節器:把口中的呼吸調節器取下來,從潛水背心中拿出備用的一副。可是當她取出第二副放入口中時,出乎意料地吸入的是海水,未經思考,立刻伸手去抓取同伴的氧氣補給器。
這是一個典型的驚慌失措的例子,她在那一刻的思考停止了,忘了還有另外一個氧氣來源,她忘了一件事:抓同伴的呼吸調節器,可能危害到兩人的性命。
她那時只剩下原始的本能:取得氧氣!壓力將她的短期記憶掃得一干二凈。
”驚慌失措“一旦出現,心理學家所說的”理解范圍縮小“狀況就會接踵而至。
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一項研究中,主持人要求一組參與實驗的人做一項視力敏銳度的測驗。受測對象會感覺到自己在壓力艙中下墜65英尺,主持人要他們在下墜之際,利用眼角余光做視力測驗,在看到一閃一閃的光點時,就按下按鈕。結果發現在壓力艙中的受測對象,心跳率比對照組高出甚多,顯示他們承受到壓力。壓力并未妨礙他們的視覺敏銳度,但他們眼角余光所見,卻只有對照組的一半。墨菲說:“我們都傾向于只關注一件事”。
從這個例子來看,“驚慌失措”與“緊張失常”剛好相反。“緊張失常”是因為想太多,“驚慌失措”是因為未經思考;“緊張失常”跟失去本能有關,“驚慌失措”則會促使人回歸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