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包括針法和灸法,將特定的針具刺入機體特定穴位,再配以相應手法操作達到治療目的者為針法;運用點燃的艾條或艾柱及其他加熱設備作用于特定穴位,通過熱刺激發揮治療作用的則屬于灸法的范疇。
針灸作用的機理,根據古人的說法,可用“氣至而有效”一言以概之。何為氣至,現代針灸教科書說的針刺部位有“酸、麻、脹、痛”等感覺即為得氣。確有一定道理,但有歧義。
因刺中神經則麻,刺中血管肌腱則痛,重刺激肌肉豐厚部位則酸脹,若這些均理解為得氣,則仍然與經絡的本質無涉。更何況,對于得氣,傳統的說法是也可指醫者運針時的感覺,而非單指病人則針刺局部的感覺。
如《標幽賦》云:“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居幽室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而病人的感覺,應該以出現“循經感傳”為準。所謂循經感傳是指針刺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時,人體出現一種酸、脹、麻等特殊感覺從受刺激的穴位開始,沿古典醫籍記載的經脈循行路線傳導的現象。
基于得氣和循經感傳這一針灸獨特現象,我們來探討針灸治病的物質基礎:
毫針刺入穴位后,會對局部纖維系統形成物理刺激,通過特定手法,對纖維系統形成物理刺激并促使其做出運動反應,而經脈多走行于肌肉間和肌肉的筋膜平面之間,即相鄰筋膜間由疏松纖維網(結締組織)連接并由凝膠狀基質充填,由于長期受到筋膜間平行位移運動的刺激,故液化程度高,流動性高,從而形成了經脈線的特殊光、電、聲等特征。
針刺穴位形成刺激使筋膜做出反應性運動——筋膜間平行位移,同時帶動凝膠狀基質被激活,并沿經線流動為感覺神經末梢感知時,就會形成明顯的循經感傳現象,這就是循經感傳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