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被禁后,民間少有人見過真品,所以具體是什么顏色,基本沒人說得清楚。
像非洲白犀和黑犀,它的顏色一般是云頭雨腳,什么意思?就是它的四周是米白偏黃,中間是黑灰色。整體來說,沒有顏色一致,沒有雜色的非洲料。
天然的犀角,以褐黑色為多,也有一些是白色的,其色調(diào)并不漂亮,所以雕成后多數(shù)都要進(jìn)行染色,明代的制品由于雕飾簡單圖案簡潔,更容易暴露出天然犀角顏色不勻的缺陷。所以多染以蜜色以增其美感,到了清乾隆時期,雕琢工藝變得繁復(fù),工匠們可以剔去不勻的色調(diào),所以染色可以退居第二位,這時期的制品,反而能保持犀角的本色,按照一般規(guī)律。
像這個杯子就是典型的非洲料,只是因為時間比較久遠(yuǎn),慢慢的由淡黃色變成明黃色。
犀角的顏色會隨著年份氧化成不同顏色。從淡黃色,到明黃色,到暗黃色,時間越久,顏色就越深。大家可以看下博物館收藏,明清時期的基本氧化成明黃暗黃色了。
比較例外的是亞洲犀,它的顏色新鮮的時候黃澄澄的,像板栗餅,料子放久后,就會變成暗紅色,十分的神奇。用燈照,能看到一顆顆魚子紋理十分清晰。這是最極品的收藏,非常難遇到了。可惜亞洲火犀,已經(jīng)在明朝左右滅絕。如今已經(jīng)成為絕唱。
自清代中晚期,犀角資源枯竭,許多工匠多以水牛角等來仿制,但其斷面無魚子紋,易鑒定;亦有以骨粉、角粉摻合樹脂染色橫壓,再經(jīng)雕琢作偽的,但其紋理生硬機械,無魚子紋,也易辨別。但若以大小類似的牦牛角來仿制,那就有了一定的欺騙性了。牦牛角的紋路要比犀角細(xì)得多。犀角上面經(jīng)常會有霉斑,但擦拭后里面的胎骨還是非常瑩潤的。 另外,古人為了保護(hù)并長久使用犀角藝術(shù)品,會給其進(jìn)行上漆、上蠟的工藝保護(hù),顏色也變得多樣了。
目前非料已經(jīng)被嚴(yán)格禁止,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合法的只有百年以上的老料犀角制品。
下面欣賞一些作者漠草自己收藏的漂亮收藏品。
本文由漠草原創(chuàng),關(guān)于老角雕更多秘密,歡迎到評論區(qū)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