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里世代行醫,到我這里已經是第四代了。和父親,爺爺他們不同的是,我這個人嗜方如命,哪里有好方子好大夫,不管多遠,我都會前去拜訪請教。
在我收集方子的箱子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張治療中老年人愛流口水的方子。
多年前,我去邊陲一個村子義診,剛去沒多久就遇到了一個口水比較多的患者,由于口水多,他總是下咽,或者吐出來,逢人說話就要用了手帕不停擦嘴,睡覺也是動不動起來枕頭就濕濕的。
他說自己還怕冷,腰部也不太舒服,小便多,大便不成形,總上廁所。有的時候,這邊大便呢,那邊不停吐口水,整個人覺得自己已經“漏了”,上頭漏,下頭也漏。
我看著他的情況,正一愁莫展的時候,一個村醫正好來了,說他來試試。試試就試試,可別給人家吃出什么好歹來了。心里想的還是,你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的野郎中,和我正兒八經科班出身的能比嗎?
結果,只見這個大夫仔細看了患者情況后,就寫下一方:制附子,山藥,熟地,山茱萸,澤瀉,藿香,益智仁,茯苓。
看了方子后,我對那位村醫說:你這里面不僅有附子,而且量還不小,這患者怎么能用呢?
他說:他這就是腎上漏了個洞,得好好補,放心用吧這是對癥的。
勸不動,我便等著看他笑話。結果沒想到的是,患者3劑藥下去,渾身有了溫熱感,唾液也大有減少,再用三劑,已經不流口水了。就連尿頻、大便不成形的問題,也都消失了。
那么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先說說流口水。在中醫里面這屬于“多唾”。
什么是多唾?嚴格講,指的是唾液過多。口水里頭,分為涎液和唾液。涎液屬脾,質地清稀。唾液屬腎,質地黏稠。中醫用“多唾”,來指代口水多這個毛病。
為什么說患者是腎漏了一個洞呢?唾液屬腎。一個人腎陽充足,腎氣“藏攝”的功能較強,唾液就不會分泌太多,它們會被很好地運化掉、收攝住。
反之,腎陽不足,腎氣虧虛,腎“藏攝”的功能不足了,唾液就收不住了,紛紛分泌出來,形成多唾。
結合患者的情況來看,上面流口水,下面大便不成型,小便清長,這都是由腎掌管的,你看這像不像腎漏了個洞呢?
因此,在這個方子里,就好像把人比作一盞燈:先用制附子來溫腎陽,點把火,把腎陽這盞燈就著起來了。
借此,再加油,溫補腎陽,用熟地、山萸肉、山藥補腎陰,填腎精,相當于給油燈不斷加油。
有人說:又是添精,又是溫陽,都不怕滋膩壅滯嗎?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用澤瀉、茯苓來泄濁,以通為補。
最后,加入益智仁,藿香。前者溫腎納攝,后者芳香化濁祛濕(口水也可以看成是濕邪的一種表現)。
回去之后,凡是我遇到的流口水,腎虛,尿頻等患者,無論男女老少我都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減。自那我再也沒有瞧不起過任何一個大夫。
我也深深明白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的重量了。看著那些老去的前輩們,我也突然明白:中醫的確很窘迫,但是窘迫的盡頭不過是兼濟天下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