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游記》里有一段話,大意是:只要一直懷念最親近的人,他們就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因為他們會一直鐫刻進我們的生命里。
2006年,相聲大師馬季先生猝然辭世。
馬季,年輕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他的作品《宇宙牌香煙》、《五官爭功》等等被人津津樂道。
90年代的娛樂匱乏,相聲正光芒四射。
馬季長得喜氣,還幽默,給觀眾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他先后6次登上春晚舞臺,還培養出了姜昆、馮鞏、笑林、劉偉等等優秀的弟子。
馬季多年前有過心臟病史,在去世的前一天,他還跟徒弟說說笑笑,計劃著第二天去哪里,跟誰見面。
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等意外發生時,所有人都懵了。
馬東接到電話,說父親不行了。一路上,他做好了各種思想準備,到家,還是錯過了與老爸的最后一面。
馬東和母親都沒有趕上跟他說最后一句話,救護車來了,一呼一吸之間,人已經走了。
現在的人都比較長壽,馬東接受不了只有72歲的父親猝然離世,他說:我爸爸活到80多、90歲,我就會容易接受一點。
他想父親再擁有十幾年的老年生活,然而,子欲養而親不待了。
在父親的葬禮上,馬東提議:他一輩子最喜歡聽的,是觀眾的掌聲。讓我們用掌聲代替哭聲,送他最后一程吧。
于是,第一次,告別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父親留給馬東的遺憾太多了,他根本沒有做好永別的思想準備。
無數個日日夜夜里,他想念父親,想跟他坐在一塊兒拉拉家常,但,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父親去世3年,馬東始終有個心結,放不下。
直到,有天夢里,馬季對兒子馬東說:我今天才真正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
馬東不相信,那是父親跟他說的話。
他淚流滿面,那是自己跟自己說的話吧,他潛意識里,終于放下了執念。
親人突然離世,對家人的打擊巨大。在傳統的觀念里,沒能好好告別的撕心裂肺之痛,短時間內無以釋放。
馬東接受不了,說服不了自己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兒子覺得:我還沒來得及盡孝道呢,怎么就再也見不到了?心里拒絕接受。他憋著一口氣,希望父親跟他說上一句話,完成最后的告別。
所以,爸爸說了:兒子,我們來世再做父子。
他才放下,釋懷了,不是不痛,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平靜了。
在另一個平行空間,父子心靈相通,我是相信的,馬季想寬慰兒子:不要再糾結了,開心去過自己的生活吧。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但,那么親近和熟悉的人,今生不會再見了,人生好殘酷。
傷心難過后,活著的人還得往前看。
對于逝去的人來說,一瞬間,幾乎感受不到痛苦,就過去了,也是一種解脫。
活著的人,每每看到與他有關的物件,才是無盡的傷痛。
看到陽光明媚,會想到,他再也感受不到了;走過一條街,想到,曾經跟他一起來過;吃一口他愛吃的美食,會難受:他再也嘗不到了。
點點滴滴,融進生命里的親人,他們走了,記憶永遠在。等到沒人記得他了,才是真正的消失。
親情、孝心,做得再多,都覺得不夠,日子還得好好過,帶著遺憾和想念,一輩又一輩人,都是這樣走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