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唐五代】張泌《寄人》
記得年少時讀這首詩,很為其中的優(yōu)美意境而傾倒,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明月照落花,典型的江南庭院,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在那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可想而知,這首詩是多么地令我神往!及長之后,經(jīng)歷了悲歡離合,才知道,“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那是一種多么不得已的無奈和傷感……
張泌,是南唐詞人。清人李良年《詞壇紀事》云:“張泌仕南唐為內史舍人。初與鄰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詞……后經(jīng)年不復相見,張夜夢之,寫七絕云云。”這大約就是《寄人》產(chǎn)生的原因了。
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因為什么而最終分離,也許,那時相遇,他年華正好,她青春美貌。自古以來,才子佳人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所以,愛情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兩個人的感情應該是純真而美好的,因此才有了這刻骨銘心的回憶。而分開也許是迫不得已,以至于一別經(jīng)年之后,詩人還會夢回小庭深院,去尋找他和她曾經(jīng)的足跡……
只是,歸來池苑皆依舊,伊人芳蹤已杳杳,唯有舊時的那一輪明月,還在為離去的有情人照著這年年赴約的落花……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痛苦,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其實世間所有的美好感情,也都可以概括為這兩種。唯有得不到,方顯珍貴,才會在心中念念不忘,留下的永遠是追思懷念;如果得到了,日子長了,相愛容易相處難,所有的雞毛蒜皮的爭吵摩擦會把最美好的感情一點點地消耗盡。所以童話故事里,王子和公主永遠都是以停留在結婚的那一刻為結局,而沒人敢寫他們婚后的瑣碎;美好的愛情傳說中,也是以永恒的分離為結局,如《梁祝》,即使化蝶,那也是以生離死別為代價;《牛郎織女》婚后的日子沒過幾年,就變成了永恒的一年一度鵲橋會……
而張泌的這段感情,也應該是因為得不到吧,所以才讓他念念不忘,在夢中也會回到舊地尋訪伊人芳蹤。只是,時光會溜走,感情也不會為誰停留,更何況是一個女孩子的青春呢?唯有明月皎潔,溫柔地呵護著這有情又似無情的滿地落花。
這詩帶給人似怨非怨的惆悵,那種淡淡地無以名狀的情懷,還有那物是人非的傷感,意境朦朧幽美,似乎能勾起每個人年少時的那份非花非霧,潛藏心底,無法訴說而又難以忘懷的隱秘情懷。每個人的青春都會喪失一些什么但同時又收獲一些什么,失去的已無法挽回,卻化作了成長的一部分。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在張泌的心中,浣衣也應該是毫不遜色于謝家的兩位才女吧,所以午夜夢回,依然盼著與佳人重逢。如果時光可以倒轉,詩人會不會重新做一次不同的人生選擇呢?
(圖片源于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