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七八十年代的國營廠老熟茶喝起來很有勁,而2000年左右的略顯粗糙。為什么呢?
前兩天有茶友問我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個假設:是不是那個時期的發酵度不一樣?
來,我們看看葉底:2000年左右的老熟茶葉底明顯更深;而七八十年年代是三色底,綠色的比例更多。
從表面上看,早期的熟茶發酵確實留有更多余地。鄒炳良老師也確實說過七八十年代的茶發酵得很輕。
為什么2000年左右工藝要做這樣的調整呢?
本質其實是原料造成的。
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的茶,原料其實是大樹茶,它的內質會更多。當它發酵出足夠的醇厚感,內質也沒有全面氧化,仍然可以保留足夠的余地。
而2000年以后做茶,主要是小樹茶,想要發酵出足夠的醇厚感,必須把發酵周期拖一拖,這就導致茶葉的氧化程度加重,葉底會偏黑褐一些。
如果小樹茶發酵也發成三色底,氧化度輕,那么它根本沒法喝,會非常粗糙,沒有醇厚感。
七八十年為什么會用大樹茶做普洱呢?因為那個時候臺地茶少,芽葉整齊的臺地茶會優先拿去做當時利潤率更高的紅茶和綠茶。
要還原出歷史上的茶的樣貌,并不是單純工藝上的轉向,而是需要系統地還原,你得先從原料環境方方面面去綜合考究。
所以,大家知道我們的熟茶為什么氧化程度偏輕、花果香明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