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成語名字】: 深中肯綮
【成語拼音】: shēn zhòng kěn qìng
【成語注音】: ㄕㄣ ㄓㄨㄙˋ ㄎㄣˇ ㄑㄧㄥˋ
【成語釋義】: 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分析問題深刻,能擊中要害,或能闡述到點子上。
【成語出處】:
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后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深中肯綮”。
【成語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 一針見血
【反義詞】: 言不及義
【成語造句】:
- 這篇文章不長,但是論點明確,深中肯綮,有很強的說服力。他們的表達最實在,批評也深中肯綮!簡單的話語,可謂深中肯綮,發人深思!
【成語故事】:
庖丁為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倚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頂的地方,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贊說:“哈,好啊!你的技術是怎么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術又進了一步。我剛開始解剖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不再是一頭整牛。到了如今,我宰牛就全憑感覺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來看去,就能知道刀應該怎么運行。牛的肌體組織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我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深中肯綮,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用說碰大骨頭了。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經有幾千頭,然而刀口仍然鋒利得像剛在磨石上磨過的一樣。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有空隙,而刀口與這些空隙比起來,薄得好像一點厚度也沒有。用沒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體組織間運行,直擊要害,所以十九年過去,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雖然我的技術已達到了這種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時候,還是絲毫不敢馬虎,總是小心翼翼,心神專注,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攤泥土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這時,我才松下一口氣來,提刀站立,顧視一下四周,心滿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成語寓意】:
庖丁解牛的秘訣在于熟悉牛的內部結構,遵循其客觀規律,深中肯綮,直擊要害。成語告訴人們,只有充分認識某種事物的內在規律,并且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駕馭它,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的效果。而在寫作或是說話時,則是要把話說到關鍵處,說到點子上。只有說到點子上,讓人讀之即明,聽之即懂,對方才會感受到說話的分量,才會對所說的話有所警醒,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