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前面學習了部首“?”,很多與旗幟有關的字其實從“?”,但卻被我們誤會為“方”,所以有必要對“方”的來龍去脈也做個解釋。
《說文》中的“方”首先來看《說文》的解釋。
方——說文小篆
“方”的意思是“相并的兩只船”,下面象兩個“舟”字省并為一個的形狀,上面象兩個船頭用繩索總攬在一起的形狀。
是不是如此呢?我們來看下“舟”字的小篆。
舟——說文小篆
“舟”字的解釋請詳見下文鏈接。從字形可以看出,下半部分確實與“方”有相似之處,但第一,前面也提到過,有的字形非常相似,如果頭腦風暴的話,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最終還是要結合考古及其他文獻資料等綜合確定;
第二,《說文》中的字體為小篆,許慎或其時代的人沒有見過甲骨文,流傳至他們時基于當時的字形認為兩個字相似,但其實很多字只是在后面的演變過程中變得相似,甚至于混同,但造字之初并不相同,字意也毫無關系,比如“肉”與“月”,再比如“?”和“方”。
此外,“方”的或體字有“氵”,對應簡體字應為“汸”,該字有兩個讀音:
方——說文或體
fāng,一為汸水,是古河名,二為并船之意,這顯然同“方”;
pāng,形容水勢浩大。
總之與水有關。
“方”的字源同樣,先來看其甲文字形。
方——甲骨文
這幾款字形比較相似,部件為“橫”和“二分叉”的形狀,左起第一款“橫”的旁邊有兩短豎;
方——甲骨文
另一類字形則在最上部又加了一“橫”。
金文與甲文類似,其中一種字形很簡單,部分字形和小篆相似,并且已經有了今天“方”字的雛形。
方——金文
另外一類則相對復雜,在上部有“橫”或旁邊有短“豎”。
方——金文
根據上述字形,對“方”的字源解釋諸多,本文選取兩種較為主流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一為“象耒說”。關于“耒”,前面也提到過,簡單而言就是一種“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于省吾先生認為,“方象耒之形制”,上面的短橫是柄首的橫木,下面長橫可以理解為腳踩的地方,旁邊的兩短豎為飾筆。
與“耒”有關的字大多與“土”或“土地”相關,比如前面說“物”時,有一種觀點認為“物中是耒”,旁邊的點表示“揚起的土”,所以引申為“雜色土”,而在這里,學者認為古人拿著耒耕地,“刺土曰推,起土曰方”,古代二人并耕,即“耦耕”,所以“方”有并意,這個解釋與《說文》釋義相似,但也只是“并”,“并”的并不一定是“船”。
前面在“物”字中也提到過,一次舉“耒”揚起土為一“墢(fá,古同‘垡’,指耕土翻地或翻出的土塊)”,典籍中“方”或借用墢、發等字,多用于表示“四方之方”。
二為“放逐說”。這個觀點比較有趣。上面將字形整體看做“耒”,這個觀點則把“方”拆為兩部分:
“方”字部件
左圖象剃發刺字的犯人,右邊為枷鎖。在甲文的簡化字體中,有的將“犯人”上面的一橫省去,有的將“枷鎖”簡化為一橫。所以這個字的本意是放逐,流放邊疆。前面在說“堇”時提到過將人“反綁”的字形,但關于“方”我確實沒看出來象“犯人”之意。
關于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也進而引申出今天的常用字意,但也各有不符合邏輯之處。我個人而言,更傾向于第一種,因為從卜辭中看,很多都為“四方之方”、“四方之祭”或“方國(指古代的聯合城邦制國)”等意,這些含義自然是與“土”或“土地”相關的。
當然,隨著考古的發現,也許以后會有更多資料解釋現在的不合理之處,也許目前的說法都會被推翻。大家更傾向于哪一種呢?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
1.?:有趣的漢字之“?”144|這些字的部首你以為是方,其實是?
2.舟:有趣的漢字之“造”104(上)|最開始“造”了個啥?
3.耒、墢:有趣的漢字之“物”143(上)|從沒想過這倆字有這么深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