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滿江紅》最后的那一幕,孫鈞騎著馬走了,留下了活著的秦檜,究竟是為什么呢?
星期五認為,這是為了主旋律。為了全軍一起朗誦《滿江紅》的宏大場面。看前面的懸疑窩斗的部分還在驚嘆張藝謀偷偷進步這么大,已經(jīng)把懸疑類型片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看到孫均拿刀逼著假秦檜背誦《滿江紅》,就知道張導肯定是“場面癮”上來了。不惜犧牲了故事整體性,不惜把故事邏輯中斷,不惜讓故事線看起來滑稽(死那么多義士就為了一首詞),也要整一個全場朗誦《滿江紅》。
當然,歷史上秦檜沒有被人刺殺而死,孫均如果殺死他可能和歷史不符合。其實完全可以這樣,孫均殺了秦檜以后逃走,結果真秦檜喜劇地下室出來了。孫均不知道自己殺死的是假的。
這樣設計或許比能殺而不殺好。
但有人會說,殺死一個秦檜,還有千千萬萬秦檜,而一首《滿江紅》能流芳百世,激發(fā)多少愛國人?
但這個故事是背誦完了詩歌之后,《滿江紅》已經(jīng)流傳,孫均再不殺,就一點邏輯不通。
孫均給的理由是留著秦檜,讓他活著遭到世人唾罵,讓他活受罪。其實秦檜壓根沒覺得被人罵是受罪呀,如果他不想要罵名,就不會選擇和金國合作啊。
所以,不殺秦檜,留了一個很幼稚的理由給觀眾。留了一個久久不能忘記的壯懷激烈的場面給觀眾,至于電影本身損害點什么,可能在他們權衡利弊之后,是被舍棄的。
#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