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孩子上幼兒園了,對于家長來講應該是好事,可是犯愁的事情又來了。這不,有家長問孩子上幼兒園沒幾天,尿兩次褲子了,這是怎么回事呀?
首先告訴家長,3歲多的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的事情很正常,因為從有關的調研中發現有80%左右的新入園孩子都會在來園兩個月前后出現尿褲子的現象。
然后我們做家長的要知道,通常孩子尿褲子有四種原因,主要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能力因素、環境因素。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在生理因素方面:面對3歲孩子的生理發展,就泌尿系統來講還不完善,貯尿的機能比較弱,排尿次數較多,神經系統對排尿過程的調節作用有待于完善。因此他們需要成人半小時左右提醒如廁一次。在幼兒園通常老師會在進餐前后、午睡前后、戶外游戲前后、集體游戲前后提醒孩子如廁,尊重孩子生理發展特點,順應孩子如廁的需要。
二.心理因素方面:如果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又不得不去,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師的新面孔都會對孩子所造成看不見的壓力,心理也就會出現緊張和情緒上的焦慮,外在表現就是原本已經掌握了的行為會出現倒退的情況。就像有的孩子自己會有,非要抱抱,有的孩子自己會吃飯,非要成人喂食,有的孩子有如廁能力,但偏偏尿了褲子。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給予孩子耐心的幫助和關懷,鼓勵孩子嘗試自己做事,如果有需要要告訴成人。
三.能力因素方面:3歲左右的孩子雖然能夠做一些自理能力的事情,但是小手精細動作發展不足,如脫下褲子,整理衣褲等,需要成人的幫助。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給孩子穿簡潔,便于脫和穿的衣褲,避免孩子著急時脫不下褲子。
還有就是孩子容易被新穎的游戲、玩具吸引,注意的分配能力有限,因此一玩起來太投入,忘記要上廁所,等到憋不住的時候已經晚了。
另外3、4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當有如廁需求的時候,正好老師組織孩子如廁還好,一旦是自己有需求,要表達又不會或不能夠表達時,就容易尿褲子。作為老師和家長一方面要告訴孩子尿褲子沒關系,洗干凈就好。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和鼓勵孩子學習準確的語言表達:“老師,我要解小便。”“老師,我要上廁所。”
四.環境因素:孩子剛上幼兒園,對幼兒園的環境,不論是廁所等物質環境,還是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等人文環境都不太熟悉。如果是集體行動還好些,但是通常如廁是孩子的個性化需求,當孩子一個人要面對成人,面對不熟的、和家里不一樣的廁所環境的時候,就會變得膽小、害羞甚至害怕,如果成人再不善于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很難給予孩子及時的幫助。隨著孩子對幼兒園和老師的熟悉,尿褲子現象自然就會消失。
總之,對于孩子尿褲子這件事情,家長不要過于焦慮,更不要讓孩子感受的我們的焦慮,從而使孩子受到身心的不良影響。家長如果還是擔心,可以與教師溝通和聯系,如介紹一下自己孩子在家的如廁習慣,引起教師的觀察與注意。另外可以給孩子帶一身衣褲,需要時給孩子及時換洗。
三歲左右的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尿褲子很正常。作為家長要放松心態,對孩子不批評、不說教、不給孩子壓力、不讓孩子覺得羞辱。等到孩子年齡稍微大些,上幼兒園已經形成習慣,這種現象就會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