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演戲時少翻了一個“小翻”跟斗,他應該翻幾個呢?40個!那天他只翻了39個,僅僅少了一個,占比僅僅2.5%,然而他下場后即被師父用藤棍兒打,打了還不算完,又罰他在從劇場回旅店的路上翻了一路的“三個虎跳一個前撲”,直到旅店的門口才算完。
這是作者梁鎮國發表于1999年第15期《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所講述的情節。
京劇《界牌關》李偉飾羅通
從這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前輩藝人對于所從事職業的敬畏精神、職業操守以及對技藝的嚴格要求,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為什么前輩藝人們能將京劇藝術從無到有,最后發展到巔峰的因素之一。對比如今,它又成為今天的京劇藝術衰落到如此之困境的一個注腳。
其實,在眾多前輩藝術家的身上,類似這樣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前輩的藝人不會引經據典地長篇大論,他們能用最樸實的話語,最精煉的言辭,說出最本質的道理。
如侯派花臉藝術創始人侯喜瑞曾說過:觀眾是花真錢來看戲的,咱得給人真玩意兒。
總是有人指責今天的戲迷厚古薄今,看了這些前輩藝人的言行,不知道他們又會說些什么?這是題外的一句話了。
如果京劇藝術的從業人員普遍缺失了對職業的敬畏精神,不再恪守職業操守,不在堅持對技藝精益求精的自我追求和約束,而且并不以此恥、心安理得的話,那么,京劇藝術的前途和命運恐怕就是沒有人能預測不到的事情。
更加悲哀的事情是,以上這個數代前輩藝人早已用行為和歷史成果給出了涇渭分明答案的問題在今天竟然成為了演員與演員之間、演員與觀眾之間以及觀眾與觀眾之間在公共場合堂而皇之地辯論的話題,更有人“拿著不是當理說”,是非觀念模糊到如此地步,京劇藝術的前途實堪憂。
慶幸的是,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
須知:沒有好的演員也許不會有好的觀眾,但是,沒有好的觀眾就一定不會有好的演員!(注:這里的“好”字是指專業方面的精深程度)
京劇《界牌關》唐春園是羅通
本文原題《少給一塊錢行不行?》,現照錄以下。
(上世紀)30年代時,南昌的江西大舞臺聘請了一位京劇青年武生九歲紅。舞臺的老板特地在屋頂上用電燈裝制了"九歲紅"三個大字以招攬觀眾。
有一晚九歲紅演《盤腸大戰》的羅通。當羅通被王伯超槍挑出腸子之后,見到兒子羅章時,一手按住傷口,另一手直指仇敵,示意回去報仇。每演至此刻,九歲紅都要在臺上的一張小條桌上,轉動數十個甩發,連翻40個"小翻"跟斗。
京劇《界牌關》詹磊飾羅通(下同)
那天,九歲紅的師父正在下場門把場子,仔細數著九歲紅的小翻跟斗,忽然發現他只翻了39個。待九歲紅一下場,師父便手持藤棍邊打邊問:"你往常演出,都是翻40個,今晚為什么少翻一個,老板少給一塊錢行不行呢?"
九歲紅見師父發了怒,卸完妝后,跟著師父開始一路翻起"三個虎跳一個前撲"的跟斗,經過中山路、勝利路直到德勝門(現八一橋)他們住的旅店為止,師父摸摸胡須才露出了笑容。
可見從前藝人對技藝要求是多么的嚴格呀!
看了以上的故事和評述,今天的戲迷中會有人去指責師父對徒弟嚴苛,去為徒弟的不敬業行為做辯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