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天然親密關系的建立,從懷胎十月就已經開始。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醫院,會在產婦生產后,盡快地安排母嬰同室。
嬰兒和媽媽盡早地接觸,能盡快地增進兩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對產婦和嬰兒來說,都有很大的好處。
和懷胎十月的“一個身體,兩個心跳”無比親密的母子、母女關系相比較,等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誕生之后,和媽媽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會有兩種分化。
孩子對媽媽會產生依戀的關系,這是孩子和母親之間天然的羈絆。但是因為媽媽的育兒理念、方法不同,也會影響到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類型區分。
有些媽媽認為,孩子出生后就要盡可能地給予孩子最多的愛。每當孩子哭泣時,需要媽媽時,她們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孩子面前,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溫暖的手的安撫。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母愛的需求能被及時回應,他們和媽媽之間的依戀關系往往是安全型的。
另一種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關系,是不安全型的。這類孩子從小就被要求“獨立”,即便是孩子哭得哇哇大叫,媽媽們也會忍著不去抱。
久而久之,這類孩子就學會了自我安慰,自己玩耍,自主入睡。這類孩子在外界看來是令人羨慕的“天使寶寶”。
因為他們看似從小就不怎么需要媽媽的陪伴,和高需求的寶寶相比較,能讓媽媽們省心不少。
雖然說孩子和媽媽之間不安全型的依戀關系,會減輕媽媽在育兒過程中的負擔,讓孩子更早獨立。
但是有關孩子的問題,我們不能只著眼于一個方面,因為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系,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會有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長大后的婚戀質量。孩子與媽媽之間的關系是怎么影響孩子未來的婚戀關系的呢?
在心理學中,有研究表明:孩子和你母親之間的關系,會決定他成年后會愛上誰,被誰吸引。
一、安全型的依戀關系
如果孩子和母親建立起的親密關系是安全型的,也就是孩子在母親身上能夠獲得所需的安全感。這種依戀關系對孩子成年后的婚戀影響,往往會優于非安全性的依戀關系。
這些童年時期從媽媽身上獲得到“滿滿的安全感”的孩子,成年后在戀愛關系、婚姻關系中也能泰然自若。他們不會過于焦慮,即便是感情遇到了波折,他們也能夠冷靜、泰然處之。
這類孩子能在婚戀關系中自然而然地表達出自己對伴侶的愛意,對親密關系感覺舒適,也能夠看到這種關系和伴侶帶給自己的益處。
與母親安全型的依戀關系讓他們對于親密關系的有自信,他們是伴侶很好的傾聽者,也是一個很好的敘述者。他們信任對方,他們不害怕受傷害,因為他們有著一顆堅強的內心。
他們看待婚戀關系,往往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而不是消極的態度。
這類孩子在長大后,容易被與自己同頻共振的伴侶所吸引。他們所選擇的伴侶身上,既有自己母親的影子,也有自己的影子。找到一個和自己同頻共振的人,他們能夠共同建立起健康、穩定、和諧的婚戀關系。
二、非安全型的依戀關系
?焦慮型
如果孩子和母親的關系屬于非安全型依戀關系中的焦慮型,那么孩子長大后在婚戀關系中也會比較焦慮。
他們渴望被愛,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夠積極地表達對自己的愛意。如果另一半沒有那么熱情,他們可能就會陷入憂慮情緒,憂心忡忡。
他們容易被一些浪漫的,奔放的人所吸引,希望自己的親密關系可以轟轟烈烈,忍受不了親密關系中的平淡期。
?回避型
如果孩子和母親的關系屬于非安全型依戀關系中的回避型,那么孩子長大之后對于親密關系會有種恐懼。
他們喜歡自由,會認為過于親密的關系讓他們喘不過氣來,以至于想要從這種關系中逃離出來。
他們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夠給予自己足夠的自由度。他們傾向于尋找和自己類似的另一半,在親密關系中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
?矛盾型
如果孩子和媽媽之間建立起的關系是非安全型關系中的矛盾型,這對孩子的長大后的婚戀關系也會有影響。
受矛盾型依戀關系的影響,這類人對親密關系既渴望又恐懼,徘徊在焦慮型和回避型之間。
通俗地來理解就是,這類人在尋找另一半的時候很矛盾。他們既渴望真摯的感情,但是在確定關系之后,又開始恐懼這種親密關系,想要逃離。
他們會被浪漫、熱情的戀人吸引,但是在關系確認后又開始對這種關系產生厭煩心理,希望對方不粘人,可以給自己一定的空間。
三、結語
媽媽是孩子愛的第一任老師,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也是孩子存在于世第一份有關愛的聯結,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影響。
如果和媽媽的親密關系讓孩子感受到了安全,他們在和其他人建立的親密關系里也會更加舒適。
因此,媽媽們,讓你的孩子沐浴在愛中慢慢長大吧,別急著讓他獨立,別急著讓他省心。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