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要賞析得是《天道》中得第三個寓言“士成綺見老子”:
士成綺(qǐ)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愿見,百舍(三十里為一舍)重趼(jiǎn,通‘繭’)而不敢息。今吾觀子,非圣人也。鼠壤(鼠穴)有余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盡于前,而積斂無崖。”老子漠然不應。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通‘隙’)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為脫(超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茍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服從是出于自然而服),吾非以服有服(不是因為服從而服從)。”士成綺雁行避影(側身行走),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衝然,而顙頯(kuí,寬廣)然,而口闞(kǎn,張口)然,而狀義(借為‘峨’,高大)然,似系馬而止也。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于泰(通‘太’,過分),凡以為不信。邊竟(通‘境’)有人焉,其名為竊。”
說得是:“士成綺見到老子問:‘我聽說先生是個圣人,我便不辭路途遙遠來見您,走了幾百里,腳上磨出厚厚得老繭也不敢停息。現在我看先生,不像圣人呵。老鼠洞里有吃不完得剩菜剩飯卻不撫養妹妹,這是不仁呵;生得熟得食物享用不盡,還要不停地去聚斂。’老子漠然地沒有回答。士成綺第二天再來見老子,說:‘昨日我說話刺傷了你,今天我得心里有所覺悟,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說:‘對做巧智神圣得人,我自以為早已超脫了。昨天你叫我牛我就稱為牛,叫我馬我就稱為馬。如果我有其實,別人給我這樣得名而我卻不接受,就會再次受到責備。我接受總是自然而然地接受,我不是因為要接受而接受。’士成綺側身而行,跟著進來問如何修身。老子說:‘你面容趾高氣揚,你兩眼炯炯閃光,你額頭高亢,你口舌夸張,你身形巍峨,像奔馬突然被拴住呵,本想動作卻勉強抑制,但一旦松手就會像箭射出,你明察又精審,智巧而看問題過分,這一切都不能讓人相信。邊境上有這樣得人,他得名字叫竊賊。’”
這個寓言通過士成綺與老子得對話,提倡順其自然(“呼我牛而謂之牛,呼我馬而謂之馬”),同時抨擊智巧之人為“竊”,這種人是不可能真正修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