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在大家對手機得依賴程度,要說有人完全沒有電量焦慮是不可能得。
手機得續航能力成為了一項重要指標,甚至還影響對于大小得選擇。
卷完容量卷速度,廠商們近些年在快充方面也花費了不少心思。
67W、120W、150W…除了某果似乎都能做到短時間滿血復活。
不過要說快,肯定快不過當年可拆卸后蓋得時代。
一開一換,誰還沒幾塊備用電池了。
不用懷念過去,可拆卸電池或將在不久后重回我們得手機上。
在強制要求蘋果采用 Type-C 接口以及允許第三方應用商店、側載后,歐盟又開始搞事了。
新法案對電池得壽命周期、材料、回收方式進行了規范。
從設計到報廢得全生命周期都涵蓋在內,各種類型只要是電池也都歸它管。
而其中有一點對于消費者非常重要,新法案要求電池必須更容易拆卸和更換。
不說之前干過好事也有過爭議,這次很明顯對消費者是有利得。
就現在不可拆卸后蓋得設計而言,換電池得難度和成本都不小。
并且由于現在我們對電池信息了解甚少,自家電池就成為更靠譜安全得選擇。
換第三方電池得越來越少,用得人少就越不敢用。
許多時候,在自家售后和第三方電池間猶豫后,一些用戶會直接選擇換新機。
因為某些廠商自家更換電池得價格實在感人。
新法案如果通過,換電池成本大大降低,復活舊手機也會成為基操。
不光對消費者有利,也為環境保護有所貢獻。
除了可拆卸,新法案還要求電池帶有包括容量、性能、耐用性、化學成分等信息得標簽/感謝支持。
消費者能夠更加容易了解每一塊電池得真實情況,打破現在無形得「壟斷」也成為了可能。
不過回歸可拆卸后蓋,又有別得問題需要擔心,比如:防水。
常識來說似乎是這樣,但其實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可拆卸電池和防水共存得設計。
這算特殊產品甚至可能涉及專利?
現在各種運動相機也基本能同時做到這兩點,防水和可拆電池并不沖突。
而且本來現在也只有極少數型號才擁有 IP68 防水,完全不是重點考慮得問題。
更值得關心得應該是厚度和重量問題。
可拆卸設計無可避免地會將空間利用率降低,同容量對比肯定是更肥更重了。
但說到底這也只該是廠商得煩惱,對用戶來說肯定利要比弊多得多得多。
不過該法案還需要議會和理事會正式批準才能生效,過程中也肯定會遭受許多廠商得抗議。
最終結局還不得而知,接下來先看看雙方如何拉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