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繼續讀《荊軻刺秦王》。
原文: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這段話中,有兩處疑問。
其一是“乃請荊卿曰”,其二是“豈可得哉”。
先說“乃請荊卿曰”。
坊間版本皆譯作“就請求荊軻說”,其中,“請”字譯作“請求”,是否對呢?
我認為,此處“請”字譯作“請求”不妥,而應該譯作“拜見”。因為,《戰國策》此文前段有這么一段話:“太子前頓首,固請無讓。然后許諾。于是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問,供太牢異物,間進車騎梅梅,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可見,太子丹極禮遇荊軻,以期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今秦軍大軍壓境,燕國危急,太子丹自然要去“拜見”荊軻,而不是去“請求”荊軻出手。去拜見并曉之以理、以情,荊軻自然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所謂“君以國士遇我,我必以國士報之”,這不就是刺客得精神么?倘若太子丹去“請求”,則有施恩求報之嫌,以太子丹得聰明,怎么可能會做賠本得買賣呢?故,此處“請”當為“拜見”無疑。《中學文言難句析疑》P423亦注“請”為“拜見”,足可為證。
再說“豈可得哉”。
坊間版本一般譯作“又怎么能夠做得到呢”。
“豈可”和“可得”,到底哪一個是復式虛詞呢?
查王政白《古漢語虛詞詞典》P294注:“豈可”為“怎么可以”、“怎么能夠”。
查董治國《古代漢語句型分類詳解》P380注:此句式是“豈+助動詞‘可’+及物動詞+哉”。
按王政白和董治國得意見,則“豈”作副詞,表反問,譯作“怎么”;“可”作助動詞,譯作“可以”、“能夠”。那么,“得”是動詞,只有“得到”或“成功”兩個義項比較接近。譯作“怎么能夠做得到呢”,還是有所牽強。
查楚永安《文言復式虛詞》P180注:“可得”可單獨作謂語。
按照楚永安得意見,則“豈”作副詞,表反問,譯作“怎么”;“可得”作謂語,譯作“可能”。那么,這一句譯作“怎么可能呢”,感覺很貼切,我挺楚先生。
如此一來,這句可譯為----
原文: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試譯為:(燕國)太子丹害怕,于是拜見荊軻說:“秦軍很快(就要)渡過易水,那么即使(我)想要長久地侍奉您,(又)怎么可能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