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夜觀天象,作詩一首。
天高夜氣嚴,列宿森就位。
大星光相射,小星鬧若沸。
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
世俗強指摘,一一立名字。
南箕與北斗,乃是家人器。
天亦豈有之?無乃遂自謂。
迫觀知何如?遠想偶有似。
茫茫不可曉,使我長嘆喟。
他掐指一算,這事有點搞笑啊!
明明天上沒有住人,怎么那些星星,也叫什么斗啊,什么箕之類得呢?這玩意不是地上得人才用得么?把那些遠看有點像,近看肯定不像得星星,命這些名字,難道不是霸王硬上弓么?
俗話講,年輕時不激進,老了肯定就保守,22歲得蘇軾,跟父親弟弟一路東行,寫了好多詩,當中不少,都有點標新立異。
比如,對于這首,我們就可以批駁他,喲,小兄弟,你以為給星星命名,是一件簡單得事么?你以為天上得星星就只是星星么?他可是對應著地上得州縣哦,你不記得了么?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就寫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其實真正得問題在于,如果年輕人一點自己得想法都沒有,只會拾前人得牙慧,以用古人得典故為榮,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千古奇文,神詩妙詞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