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墻白塔、干凈的天際線、百年老門扇、傳統四合院老磚墻……7月6日,位于白塔寺歷史文化街區的宮門口東西岔胡同全新亮相。拆除了違法建設、提升了周邊業態、街巷整潔衛生、煙火氣重回市井。宮門口東西岔胡同也成為了市民觀妙應白塔的最佳觀景點。
宮門口東西岔胡同位于阜成門白塔寺西側,分東岔和西岔。胡同整體呈“X”形,全長308米。 曾為朝天宮山門御道,是北京老城內最重要的生活服務街巷。
本次改造之前,這里私搭亂建嚴重、公共空間缺失、文化展示匱乏、市政承載能力不足、胡同停車雜亂、業態無序等問題并存。嚴重影響了胡同的肌理和風貌,也影響了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2021年6月4日,西城區啟動了東西岔胡同保護更新工作,由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牽頭,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和第三方公司成立工作專班。
要想恢復胡同肌理,拆除違建便是第一道難題。
李大爺家位于整個西岔的咽喉地段,家里面積有限,在東門臨街位置搭建了一間小磚屋和一個鐵皮棚子,作為廚房和儲物間。
“拆了不僅東西沒地方放,飯都沒法做。”最初,老人對拆違拆極為抗拒。工作人員上門時,都吃了“閉門羹”,只是隔著門進行交流。
通過換位思考,項目組提出在拆除磚屋違建的基礎上,協助李大爺對院內進行清理歸置,騰出空間放置物品,同時將鐵皮棚子放置到原來南門的位置作為廚房,李大爺一家可以通過東門出入。
方案一經提出,李大爺的態度就緩和了,不久后就痛快同意拆除違建。
就這樣,項目組敲開了一扇扇本來“敲不開”的門。最終共拆除違建22處、870余平方米,為改造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每個角落都能“閱讀”歷史
東西岔胡同的保護更新作為核心區控規落地之后西城區實施的首個歷史文化街區胡同更新項目。在設計、施工各個階段,尊重歷史都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項目專班專門邀請古建、油飾、磚雕專家擔任顧問現場指導。同時,在居民議事會上,設計單位充分聽取了老街坊們的建議。
最終,決定采取“去、留、梳、修、補、通”六種方式對宮門口東西岔進行“微修繕、微更新”。
東岔71、73號的改造就是 “修舊如舊”的典型案例。這里是東西岔頗具歷史特色的老商鋪。在勘查中發現,商鋪的北側山墻為具有一定歷史的老墻,采用的砌筑手法在古建筑中也較為少見。
為了保留建筑原真性,工作專班在對老商鋪進行修繕與提升時,盡量使用從原建筑拆除下來的老磚,清理后按原來的砌筑工藝進行恢復,保持了建筑的本來面貌。
除此以外,還對胡同內百年歷史的老門扇進行了保留;對西岔119號墻面采用老磚修復;保留東岔9號、東岔35號的西洋門樓設計。
基礎設施全面提升
保護胡同古韻與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是項目秉持的原則之一。
針對居民們反映的問題,工作專班專門制定了問題清單,逐一研究破解:線桿影響居民視線,就把原有的路燈桿、電力桿等合并為綜合信息桿,實現所有電力架空線入地;居民家中下水管常常堵塞,就把地區管線進行整體更換,下水管道不僅不堵塞了,連反味都少了;針對道路坑洼不平,用四種不同材質對路面進行重新鋪設;針對居民缺乏活動空間,將東西岔中心300平方米的開放區域改造為小廣場,補植綠植,增設公共休閑空間。
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共更新立面143處,電力架空線入地3800米、電表線箱整理468處、拔除線桿55根,排水系統改造1443米、更新井室25座,道路景觀改造提升6552平方米。
高端餐飲文化店鋪成主打
為防止改造提升敷于表面,東西岔胡同保護更新項目在硬件提升基礎上,同步實現業態升級。
“東西岔胡同里原有店面61家,同質化嚴重,時常占道經營,商鋪內部展陳也雜亂無序。” 什剎海指揮部產業提升處處長王順說。
如果只做硬件提升,業態不做升級調整,改造效果會大打折扣。
經過研究,項目組以“古樸精致、市井生活”為目標,采用“區屬國企+央企+民企”的多元合作模式,在升級老品牌餐飲業態的基礎上,引入以白塔書房為代表的的文化業態、以Cabo咖啡為代表的品質餐飲業態。
如今,在宮門口東西岔中心小廣場,居民們遛遛彎、閑話家常;孩子們成群嬉戲玩耍;游客們拍照留念。
這里成為了白塔最佳觀賞點。東西岔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發文人 張驁 方非
編輯:王瓊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