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網站訊10月下旬,銀行業進入三季度業績發布期,從公布的數據上看,銀行業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處于合理區間。而在各家銀行業績大放異彩的同時,發文人在銀保監會官網上梳理發現,近一段時間各監管主體行政處罰信息發布頻繁,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平安銀行、鄭州銀行、寧波銀行等多家銀行“喜提”行政罰單,金融監管趨嚴的態勢可從此瞥見端倪。
一直以來,面對金融市場風險諸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銀行業風險防控形勢始終嚴峻,防風險仍是金融監管繼續深耕的領域,銀行業進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關鍵“攻關節點”。
金融業監管持續加深,罰單紛至沓來
近年來,銀保監會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始終保持整治金融市場亂象的高壓態勢,持續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從嚴打擊重點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
進入2021年后,嚴管態勢有增無減,大額罰單接踵而至。根據罰單信息統計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銀保監系統共向銀行業機構和個人開出罰單超1800張(罰單統計以公布時間為準),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均有涉及,合計罰沒金額約10.34億元,銀行的違規成本越來越高。
從處罰的緣由來看,前三季度半數以上的罰單均與貸款業務違規相關,審慎經營規則是監管重點,涉及貸前調查與貸后管理不盡職、違規發放個人貸款和信貸資金被挪用等行為。特別是在信貸資金違規“輸血”房地產、股市,“瞞報風險”藏匿不良成為監管嚴打的重點。
從處罰的數量走勢來看,前三季度銀保監會加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對國內金融機構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國內金融體系中違法違規案件逐步暴露。同時,監管層靈活調整監管節奏,根據國內宏觀經濟與市場發展趨勢,前三季度監管層開出罰單數與罰沒金額呈逐季增加的趨勢。
科學高效系統化監管 推動銀行業高質量發展
銀保監會先后修訂和制定了近百個監管制度、法規、辦法,來彌補監管制度的漏洞和空白。近期,《商業銀行法》和《國家人民銀行法》將迎來大修,將補齊我國系列監管短板。同時,在年初召開的2021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明確表示,銀行監管要做到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大力做好“六穩”相關工作,推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全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我國銀行監管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上將呈科學化、高效化、系統化的特點。
2018年開始,監管層已要求各銀行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計入不良貸款之中,此舉致使多家銀行出現不良率飆升的現象。有券商分析師表示,短期來看,股東派息減少,銀行分紅率將受影響;但從長期來看,會督促商業銀行加大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真實反映資產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利于銀行的穩健長足發展。
近期,有大行收到通知,監管機構近期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壓降、控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等房地產貸款規模,銀保監會持續開展30多個重點城市房地產貸款專項整治。專家表示,,嚴控新增房貸比,“穩中從緊”的監管政策能夠推動金融市場的信貸配置優化。
把脈監管動向,下一階段金融監管趨嚴仍是“主旋律”,面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央行及銀保監將會加大監管力度防范化解相關金融風險。傳統信貸投放及資金監控、票據與同業業務、高風險影子銀行、產品違規銷售等仍是監管密切的監控領域;同時,將加快金融科技監管步伐,與此相關的互聯網產品、反洗錢、個人信息安全泄露、催收管理不到位等違規問題也將劃入強監管范圍。
金融行業進入“常規監管期”,商業銀行如何進行精細化的合規經營與管理,行業專家給出如下建議:一是建立合規治理架構,明確合規管理權責和管轄范圍;二是構建覆蓋識別、管控、監測、補救和報告的全流程合規風險管理框架;三是打造數字化、有針對性的運作模式、流程與系統;四是通過高管之聲、合規培訓體系和結果管理等,培養“主動合規”的理念與文化。
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在科學高效系統化的金融監管下,銀行業將進一步向著“回歸本源”的方向發展,金融監管將進一步推動銀行業專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