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了一個詞——“孔乙己文學”。孔乙己是魯迅是筆下的一個酸腐讀書人。雖能讀書認字,卻無力改變他潦倒的人生。不甘于平凡,只能以堅持著長衫區別于干粗活的普通民眾。唯一能體現其讀書識字技能的,不過是知道“茴”字的多種寫法,自而沾沾自喜、四處炫耀。
“孔乙己文學”,是現代年輕人對讀書無用的自嘲。網友表示:“讀書讓我不滿足于現狀,但又無力改變現狀。”“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工廠里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以前,讀書是求職就業的“敲門磚”,現在卻成為大學生不敢認命的高臺、捆住手腳的束縛。
其實,“讀書無用論”在哪個時代都有,或是當代年輕人的吐槽,或是不得志者的情緒發泄,亦或是心術不正者為搏眼球而大放厥詞……。如果誰要是當真了,真的丟開了書本,就會追悔莫及。
讀書不一定獲得成功,但不讀書大概率不會成功。要想獲得成功,具備一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總體來說,獲得技能有幾種途徑。要么是天賦異稟、一看就懂、一參就透,通過實踐總結獲得;要么是有成功的人傳幫帶,手把手的教;要么是通過讀書,吸收前人的經驗,規避故人踩過的坑。對于普通人來講,讀書是我們獲得技能最直接的方式,也可以說是實現階層躍遷的捷徑。
讀書有用無用,得看讀的什么書。如果僅僅是看小說、雜文,那就跟成天看電視連續劇沒什么區別了。得讀對自己思想成長、技能成長有幫助的書。如果是為了調節情緒和心態,看一些輕松的小說也無可厚非,但是把小說、電視劇當做主責主業,除了能培養個讀書習慣,可能對增長其他技能就沒有太大幫助了。通過讀書學習技能、拓寬眼界。
讀書有用無用,得看以什么心態讀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是為了激發思考,不思考或死記硬背,對增長技能也會大打折扣。如果僅是通過讀書表演勤奮,或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整吞整咽,不咀嚼、不吸收、不思考,對增技能長本領用處不大。
讀書有用無用,得看怎么用的書。通過讀書學到了知識,是知道。從“知道”到達“得到”,需要一座橋梁,那就是“做到”。學到知識不運用到實踐,或者是不能轉化為生產效率,除了能跟外行人炫耀炫耀之外,也就沒什么用了。畢業大學生起薪不高,主要是因為不能直接將大學所學知識,立即轉化成生產效能,甚至還需要就職單位進行再培訓。
我想,大多數人讀書是為了改變生活和自我,當所學知識或者獲得的學歷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就應該換一條賽道再戰,學習這個時代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轉變成這個時代需要的人才,不要自怨自艾。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