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河南和河北兩省的分界線,一般都會認為分界線是黃河。就河南省、河北省這兩省名稱的由來,前者是因為位于黃河之南而得名,后者因為地處黃河之北而得名。由此,黃河之于河北、河南,正如同洞庭湖之于湖南、湖北。在公元627年時,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將天下劃分為十個道,其中,李世民將如今的黃河下游一帶的地區以黃河為界劃分為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河北由此得名。當然,在唐朝時期,河南道、河北道的范圍超過了今天的河南省、河南省,不過,其核心區域還是和現在的河南省、河北省相對應的。那么,問題來了,河南省、河北省到底是以哪條河為分界線的?黃河還是漳河?
河南河北
首先,針對河南省、河北省的分界線,存在是漳河還是黃河的爭議。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因為河南、河北兩省區劃的不斷調整,從而引起的情況。換而言之,在歷史上,黃河長期是河南、河北的分界河,但是,就現在來說,漳河才是河南、河北兩省的分界河。
唐朝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為了方便管理天下,所以將天下劃分為十個道,其中,就包含了河南道、河北道。就河北道來說,因為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包含了今河北省及其周邊地區。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河南道來說,則因為地處黃河之南而得名,其范圍同樣沒有局限于今河南省一帶。此外,唐朝時期還有一個河東道,顧名思義,其主要是指黃河以東的地區,比如今山西省一帶。由此,在唐朝時期,黃河成為河南、河北的分界河。到了宋朝時期,改“道”為“路”。
黃河改道
最后,在此基礎上,因為河南省包含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所以,其和河北省的分界線逐漸變成了漳河。漳河,上游發源于山西長治,下游作為界河在經過區段劃分河北省與河南兩省邊界。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長約400余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并且,漳河和黃河還存在一定的關系,古代歷史上的漳河因受黃河的影響而多次變遷。歷史上黃河曾兩次改道由天津入海。總的來說,由于漳河干流大致沿河北、河南兩省邊界東行,因此漳河也代之黃河為現代地理河北、河南兩省的界河,比如漳河旁邊的臨漳縣,就地處河北省最北端,并南連河南省安陽縣。
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