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記載,老子長居洛陽,見到周室衰敗,于是向西而去,路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成功索要了《道德經》,此后老子不知所蹤。
春秋晚期,周室衰敗之際,老子隨即離開避難,但當時秦國并不強大、且比較“野蠻”,既非避難之所,亦非傳道之所,那么老子為何還向西而去?老子比孔子大了不少,為何風燭之年向西而去,而非回歸故鄉?函谷關是戰國中后期秦國修建的關卡,春秋晚期的老子為何能夠遇到函谷關?
其實,老子西出函谷關的謎團之所以多,原因很簡單,就是與如今通行本《道德經》的作者有關,考古發現道德經的作者就不止一人,至少一個在春秋、一個在戰國,古人混亂了不同時空的不同人物,于是產生了“老子西行”的諸多問題。
道德經的作者不止一人上世紀70年代,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考古發現一批西漢初期帛書,其中就有帛書《道德經》,與流傳至今的通行本大致相同,說明帛書道德經應該始于先秦。
上世紀90年代,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中,考古發現一批竹簡,其中就包括《道德經》,也是迄今為止最早版本的道德經,但它與帛書本卻大不相同。
至于帛書與楚簡道德經的關系,其實就是帛書本對楚簡本的“與時俱進”式的增刪,或者說戰國文人對春秋道德經進行了一定改編,比如以下三點可以管中窺豹:
首先,帛書本道德經中有“三十輻共一轂”,即三十根輻條構成一個車輪,而楚簡道德經中沒有這句話。學者郭寶鈞考證發現,春秋時車輪沒有“三十輻共一轂”,此類車輪最早出現于戰國中后期。
其次,楚簡本的反戰力度遠不如帛書本,這與春秋晚期戰爭強度、烈度都不如戰國時有關。比如楚簡本只說“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但帛書本變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反戰思想的力度越來越強。
第三,楚簡本中只有一處提到“取天下”,即“(周王室)以無事取天下”。但帛書本中多次提到“取天下”,動不動就是“(諸侯)將欲取天下也”,說明當時天下一統日漸成為趨勢,因此帛書本應該寫于戰國中后期。
通過對比考古發現的兩個版本道德經不難看到,楚簡本道德經具有春秋時代色彩,最可能是老子的原作;戰國中后期時,原版道德經已與時代有所脫節,于是當時文人進行了“與時俱進”式的改編,讓其更符合時代需求,形成了帛書本道德經,姑且稱此改編者為道德經的“第二作者”。
道德經第二作者會是誰根據史記記載,“老子”可能有三,分別為春秋老子、楚國老萊子、周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其中老子與老萊子時代相同,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周太史儋大概生活在戰國中期。
以此來看,老子與老萊子都可能是楚簡《道德經》的原作者,但帛書本五千言的作者應該是周太史儋——“戰國的老子”?;蛟S,正因為周太史儋高水平的改編道德經,從而讓他隱隱約約有了“老子”之稱。
所謂周太史儋,就是擔任周朝太史(官職),名字叫“儋”,他曾西行秦國,或為周王室尋求秦國援助,或勸秦獻公止兵,拜訪秦獻公時預言“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應指秦始皇)出焉”。
因此,周太史儋有能力成為道德經第二作者,也有西行的動機,后來也不知所蹤,這些都與“老子西去”的傳說高度吻合。
當然,不排除道德經的“第二作者”是戰國其他人,但史書沒有留下一點線索,讓人無從猜測,只能姑且認為周太史儋就是“第二作者”。
綜上可見,春秋老子著書道德經,戰國老子——周太史儋根據時代需要進行了改編,由于周太史儋西行秦國,大概留書帛書本道德經五千言,最終入秦后又不知所蹤,于是才有了“老子西行”的傳說。
也就是說,真正“騎牛西去”的老子,應該是戰國周太史儋,而非春秋時的老子,只是后人混淆了春秋老子與戰國老子的區別,把戰國老子的西行嫁接到了春秋老子的頭上,于是才出現春秋老子“騎牛西去”的種種不合理之處。
參考資料:《史記》、郭店楚簡《道德經》、馬王堆帛書《道德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