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地處膠東半島北部,其轄區(qū)地勢總體南高北低——南面與棲霞交界的艾崮片區(qū)高山起伏,中部為低山丘陵,北部沿海區(qū)域則相對平坦。
在中部的低山當中,以龍山、雨山、巨山等較為知名。它們不僅具有地標屬性(要么山頂有地標建筑,比如龍山上有信號塔;要么是幾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交匯點),而且還有著豐富的人文傳說。接下來就以雨山為例,對之做個簡要介紹。
雨山(地圖標注名稱),海拔371米,地處原徐家集、南王、龍山店三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合并之后是北溝鎮(zhèn)、南王街道、大辛店鎮(zhèn))的交界處。此山在過去也被稱作“羽山”,因此其周邊不少村莊都帶有“羽山”的前綴,如羽山大丁家、羽山小丁家、羽山大李家、羽山劉家、羽山張家村等(現(xiàn)在已經(jīng)將羽山和雨山混用,下文統(tǒng)一用羽山的舊稱)。
(▲這座山的位置示意)
就絕對高度而言,這座羽山并不出眾,但它在古籍史志中卻很有存在感。其背后的原因,主要與“羽山殛鯀”的傳說有關(guān)。
(▲蓬萊羽山風光)
“大禹治水”,是一段家喻戶曉的上古傳說,而與之緊密相關(guān)的另一段傳說,就是“羽山殛鯀”。
“羽山殛鯀”在《尚書·舜典》和《史記·五帝本紀》中都有記載,大體意思是鯀治水勞民而無功(單純采用圍堵之策),舜帝將他在羽山明正典刑。鯀有個兒子叫大禹,舜帝后來不計前嫌,又啟用大禹治水(采用疏導(dǎo)之策),最終獲得成功。
這座“殛鯀”的羽山到底在哪里(前提是殛鯀確有其事)?《尚書》和《史記》并沒有詳細提及,后世對之說法不一,有海州說、臨沂說、蓬萊說等多種觀點。而其中的蓬萊說,認為“殛鯀”的羽山就是剛才所提到的“羽山”(雨山)。
較早明確記載“蓬萊羽山”的地理文獻,為北宋時期編撰的《太平寰宇記》。該書稱:“羽山在蓬萊縣南十五里,尚書云殛鯀于羽山,孔安國注云其山在東齊海中,即此也。”
不過,成書更早的《漢書·地理志》卻說:“祝其(縣,屬東海郡),《禹貢》羽山在南,鯀所殛?!?/p>
到了明清時期,相應(yīng)各地在修撰州志、縣志時都各持己說,海州方面認為在海州,蓬萊方面認為在蓬萊。清代在匯編《大清一統(tǒng)志》時,雖然將這兩種說法都予以收錄,但更傾向于“海州說”。
(▲蓬萊羽山附近若干村莊的場景)
上古傳說,縹緲難考,孰是孰非,普通人也沒有必要糾結(jié)。不過,“羽山”在蓬萊歷史上有著特殊地位這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
根據(jù)清康熙版《蓬萊縣志》記載,當時該縣共劃為三隅八保,其中一個保叫作“羽山?!薄:茱@然,它就是以“羽山”來命名的。
羽山保具體管轄八個社,分別是雨諸谷社、王里社、芝山社、龍山社、虎山社、平山社、羊頭(揚頭)社和朱牟院社。這些社的具體轄區(qū)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通過社名也可以大體推斷出,南王、龍山店、徐家集片區(qū)不少村莊應(yīng)該都屬于羽山保的范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