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望京博格(轉載請注明出處)
又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熊市,據說恒生指數已經跌到2006年的水平,當然每次熊市真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每次熊市都不一樣。今天也來說說自己經歷的幾次熊市:
一、2007-2008年
2006年,望京博格在(碩士)研究生期間開戶的,那個時候靠給人寫程序賺了一點錢,看學校BBS里面有幾個炒股師兄,大家炒股聊很嗨,同學中有一個打算去證券公司上班的哥們要去開戶,博格也湊熱鬧一起開戶了(當然那時候也沒有想到未來把自己就奉獻給金融市場了)。
最早買的是太鋼不銹、邯鄲鋼鐵啥的鋼鐵股,趕上了2006-2007的牛市覺得炒股賺錢很容易,但是本金太少了,自己也沒有其他來錢渠道。每天就是白天看盤賺錢,晚上給人寫代碼賺錢,當時感覺非常爽,白天賺市場的錢,晚上賺客戶的錢,瞬間實現了肯德基自由。
2007年博格畢業,找了一個搞科技的小公司。干了半年實在干不下去就(在沒有找到下家的情況下)裸辭了,但是這個公司給解決戶口,辭職需要給八萬塊錢違約金。當時就把自己所有積蓄5萬塊錢,外加問父母借了3萬塊錢都賠給人家了,這次算是逃頂了把。補充一下,在那個時候8萬塊錢算是巨款了,當時望京的豪宅也就8000塊錢一平米,8萬塊錢可以買10平米了,現在價值100萬了。
2007年底入職了證券公司,天天忙工作與學習金融知識,那個時候主要時間就是看書,然后Matlab+Wind天天倒騰數據,對于市場的下跌也沒啥感覺(主要是錢都賠違約金了沒錢投資了,就想著提升自己能力早點升職加薪多賺點錢)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兩件事:
(1)一次吃飯的時候,一個研究基金的哥們跟我說,他們有一個客戶在2008年虧了75%,虧損的過程就是買了一個基金虧了50%,就割肉換了一個沒有虧的基金,然后新買的基金又補跌了50%,兩次虧損50%,就是虧損了75%(具體就是1塊錢虧了50%,變成0.5塊錢,又虧了50%,0.5塊錢變成了0.25塊錢,合計虧損了75%)。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就是很多東西會補跌的,千萬別追短期業績好的東西。在后來十幾年時間里面,多次證明了“虧損的本源就是追高!”
(2)公司老同事跟我說,(年輕人)在地鐵站別說自己是證券公司的,小心有人把你推下去。從此之后,但凡有人問我干啥的,我都說是搞計算機的。
二、2014-2015年
距離2008年熊市已經過去六年了,博格也都三十多歲了,手里面有些錢就開始買基金了,主要原因就是工作越來越忙沒有時間分析各個了,關鍵在金融行業混了這么多年,也沒見著幾個擇時牛逼的人。
現在還能記起的也有三件事:
(1)2015年上半年市場漲那叫個快啊,創業板一個月都能漲20-30%,有些行業兩個月就能翻倍。4月份的時候,博格看賬戶有六七十萬基金,想想當初本金也就四十萬左右,漲了這么多咱們就贖回二十萬吧。
過了一個多月,博格打開賬戶一看,賬戶里面還有六七十萬的基金,我當時就困惑了,難道上次沒有贖回成功?
特意去看了交易記錄,真的贖回成功了,意思就是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面基金又漲了40%,唯有感嘆就市場太牛了,(大家對創業板愛稱)神創YYDS。
(2)2015年流行場外配資,那時候有很多APP,你開一個戶往里面轉1萬,平臺給你配2-3萬,然后就可以炒股了。
博格知道“加杠桿”很容易爆倉,但是沒有體驗過……就轉了1.5萬進去,平臺給配了4.5萬,直接6萬塊錢全倉錫業股份,不到1周我就收到:
短信1:提示錫業股份暴跌,要補繳保證金。
過了10分鐘又收到,
短信2;你已爆倉!
我心想這個也太快了。
另外,2013年博格在基金公司設計了轉債分級基金,當時各種測試轉債B也不會跌沒有,但是在2015年那個轉債B差點跌沒有了,在折算前跌倒0.01元。
那個時候才明白: 現實中最差情況比你想象的最差情況還要差10倍。
(3)2015年市場頂部時候,感覺差不多了。就把賺的錢買了一個量化私募,一個新三板私募。
有一段市場暴跌,導致股指期貨都暫停交易了。
私募不能參與股指期貨,按道理私募應該退錢給大家,結果這個私募迫于營收壓力,竟然私自改了合同,搞了單邊做多,最后這個私募虧了8%;
那個新三板就更慘了,直接虧了50%,這兩個私募合計虧損不到30%,還算是不錯了。
望京博格還有一些錢就搞套利了,基本沒有虧損。
在此之后,2016年望京博格就開始搞自己的基金組合了。
三、2018年
2018年國慶節之后,滬指沒幾天就跌破2600。那個時候,望京博格就發了一個帖子
“上證2600之下每天定投1000塊錢”。
過去博格在基金公司宣傳定投的時候動動嘴就行了。真到自己每天買1000塊錢的時候才明白,在熊市中定投真是是一件折磨人的酷刑。
開始的時候,每天打開定投看到前面幾筆定投虧損心里面還是可以接受,畢竟同樣的1000塊錢今天可以囤積更多的籌碼;
幾個月之后,每天打開定投看到前面十幾筆都是虧損的時候,心里面就有點支撐不住了。
但是網友每天問我:
“博格你定投了嗎?”
想想自己吹的牛,含著淚也要堅持到底啊,在網友的監督之下我100%的履行了“上證2600之下每天買1000塊錢”諾言。
記得有一次,一個網友問我:
“咱們這樣苦哈哈的定投,怎么時候才能賺錢呢?”
博格咬咬牙回答:
“三年之后……”
沒想到的是2018年的定投,在2019年就賺錢了,世事難料啊。
另外在2018年底去了一趟醫院,自費做了一次甲狀腺結節穿刺之后,我就買了幾十個漢堡的醫藥基金,2021年的時候最高盈利230%,現在也就剩下60-70%盈利了,有時候在回想為啥在高點沒有止盈呢?
在2021底把新能車止盈了賺了160%左右,有時候在回想為啥當時高點止盈新能車呢?
可能就因為自己對于醫藥執念比對于新能車的執念更強吧。
四、2021-2022年
很多人2021年已經開始虧損了,望京博格2021年還是盈利8%的,之所以賺錢的原因就是在2021年春節的時候沒有追蘭蘭、坤坤、春春們的基金,沒有為明星基金經理的高光時刻買單。
記得2021年春節之后,大家都去買消費、醫藥、新能車、芯片賽道明星基金經理的基金。自己也怕貨幣貶值但又不想追風,就買了曹名長、丘棟榮、鐘帥、楊金金等偏中小盤風格的基金。
當時還有人質疑我說:
“你看那個老曹,過去幾年業績跟SHI一樣,你為啥還要買?”
博格本來想跟他講講:“過去業績好的基金經理,未來業績不一定好”的道理,但是看著那人信心爆棚,想想就算了(估計講了人家也聽不進去)。
截至9月底,2022年博格虧損了-15%左右。在這次熊市里面最悲催的除了醫藥之外就是中概互聯(丐幫朋友握手),這里講講中概互聯之路,這次經歷值得被深刻記憶。
(1)博格主要買場外基金,記得易方達中概互聯基金在2019年初成立的,在募集的時候博格就開始買了,起初這個基金規模就幾千萬,當時還有人質疑我為啥買一個“有清盤風險的迷你基金”,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基金現在會有這么大的規模。
(2)募集時候買成本是1.00塊錢,基金成立之后有段時間是跌的,博格還拼命加了一點倉位,后來漲起來了就買的金額少了。在最高點的時候我盈利差不多是100%。當時看著這個浮盈100%的基金,心想如果再給一次上車的機會(例如回調30%),我就再多買點。
(3)沒有想到過了一段時間,人家真的回調了30%,博格也就真的開始買了,過了一段時間人家回調50%,博格又真的買了,但是真的沒有想到人家回調70%多,博格徹底懵逼了。這個中概互聯聯接基金最新凈值0.7虧錢,意味著2019年初買的都虧了30%了,真的沒有經歷過怎么大的“泡沫”,這次算是長見識了。
期望這次熊市也早點過去。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底部的黑暗很難受,未必所有的人都可以撐得過去,撐得過去才是勝利!
總結一點經驗:
(1)撐不過熊市的人,就不要買偏股基金了,熊市比你想象的還要難熬;
(2)買基金不要隨大流,不要追熱點。看到別人賺錢了,尤其看到別人賺大錢了,再買基金的結局大概率就是虧損。
(3)熊市里面真的敢下手,牛市里面才能賺錢。但是誰也不知道底部在哪里,博格能賺錢訣竅就是:“底部買入自己看好的基金咬牙長期持有”,隨著投資者越來越聰明,這個長期可能會從三年變成五年。
碼字不易,大家多點贊支持。
風險提示:以上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也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