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個叫吳躍鳴的說:“他的同鄉老儒林生,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林生以前借住在神廟里讀書,廟里面很寬敞,租房的人也很多。但是林生性格孤僻,和廟里的其他人都不來往。
一天月圓半夜,林生睡不著,就獨自一人在散步,忽然有一位客人來跟他說話。林生正感覺到無聊,就邀請客戶進房間里面,隨便聊聊,客人講話還是義理情致。
正聊到因果報應的事情,林生說:“圣賢之人做善事,都是無所求而做成的。如果為了功利目的去做,即使所做的事情合乎天理,他的用心也純粹為了人欲吧了。所以佛家的所謂福田之說,君子是不贊成的。”
客戶人說:“先生的這種說法,純粹是讀書人的看法。用來要求自己可以,要求別人就不行看;用來要求君子可以,要求天下老百姓是行不通的。古時圣人設置教化措施,就是要人做善事。不能做善事的人,就指導扶持他去做善事;不肯做善事的人,就要鞭策迫使他去做。于是就產生了刑罰和賞賜。對于為了賞賜而做善事的人,圣人只肯定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責怪他為了求賞賜才去做善事;對于能因為害怕刑罰而做善事的人,圣人也承認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追究他因為害怕刑罰才做善事。如果用刑法和賞賜的手段驅使人們遵循天理,卻又指責人們喜歡賞賜害怕刑法是出于某種欲望,那么人們遵從刑賞會被說成不善,不遵從刑賞也會被說成是不善,人們也就手足無措了。
況且,既然把喜賞,畏刑稱為人的欲望,而又不使用刑賞手段,人們將會說圣人實際上是以人欲來誘導老百姓,有這個道理嗎?因為普天下之下大智慧的少,凡人多,所以圣人的刑賞,其實是為中等以下的人設置的。佛家的因果論,也是為中等以下的人說法。而且佛家的在教人為善這一點的意思上完全一致。
先生只見僧人誘人布施錢財,說這個是行善,可以得福;看見愚民吃齋燒香,說這是行善,可以得福。由此就誤以為佛家的因果理論,完全是欺騙蠱惑老百姓,你并沒有理解佛家說的善惡和儒家沒有區別,佛家所說的善惡報應也與儒家沒有差異。
林生對客人的這套論述不以為然,還想再進一步表達自己的見解,不知不覺天快亮了。客人這時起身想走,林生固執想挽留。客人忽然挺直不動了,林生仔細一看,原來是廟里的一尊泥塑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