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在哪里?小時候,戴紅領巾的青少年時期,老師問我們這句話,我們你看我,我看你,是回答不出來的。是啊,天天生活在弄堂里,看見的天是一塊一塊的,馬路是一條一條的,樓房是高高低低一幢一幢的,感覺不到多少文化的韻味。
長大一些了,讀到中學,走的地方也比小時候遠了,去過郊區,去過上海城區之外的江浙農村,又和同學講起江南文化的話題,討論得就深了一些,于是乎眾人就你一言我一語把看見過的,書上讀到的,一并講了出來。說江南文化就是小橋、流水、人家,就是河網密布、鳥語花香、無邊的田野伸到遙遠的地平線盡頭,就是過春節了往紅紙上寫下春聯貼在門口……想得深一點的同學,還會說,藍印花布是江南鄉下的特色,過年是吃蒸糕是江南的風俗,農村里結婚時熱熱鬧鬧的儀式,都應該是江南文化的范疇吧。
總而言之,對于我們這些在上海弄堂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講到江南文化,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又仿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那么,江南文化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說在蘇州的園林里,有人說在江南的庭院中,有人說鄉村里粉墻黛瓦的農舍,就是江南文化的充分體現,還有人哼唱的江南小調,評彈,喝的黃酒,年年秋天總要嘗嘗的陽澄湖大閘蟹,都是江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啊!西南人、東北人都沒有吃大閘蟹的習慣和那些講究。
有一回做電視節目,專門談江南文化,主持人事先設定了幾個話題,讓嘉賓圍繞著旗袍、評彈藝術、餐飲來談,好像抓住了幾個典型的東西,就談到了文化一般。
其實不然,文化既是看得見的,又是看不見的。既是摸得著的,又是摸不著的。體現在人的身上,文化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個人走進來,讓人覺得他有北方漢子的豪爽,另外一人走來,看一眼就認定她是小家碧玉氣質的女子,第三個人走來,呵,人們在暗中贊嘆:好有氣質,不是教授就是學者。憑什么有這些判斷?憑的是感覺,是隨著這人進來的同時帶來的氣象、風度、談吐氣質。
這些感覺是怎么來的?是綜合了這一具體的人身上所有的因素,相貌、服飾、舉手投足、目光乃至走路的神態姿勢,而所有這些東西顯示出的,便是這一個人身上的文化氣質。
那么,江南文化到底又在哪里呢?一句話,在江南人的身上,在每一個上海人的身上。
我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生活在西南,有時候碰到浙江人或者江蘇人到貴州出差,當對方操著江南普通話和我們交談時,貴州人就會向我露出會心一笑,說你又碰到老鄉了。貴州人為啥說的這么肯定呢?是客人身上帶來的江南文化人的氣息,讓他自然而然得到了這一感覺。
不曉得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能不能證明我的判斷?
作者:葉辛
編輯:郭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