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收到患者的詢問說,自己每次在進入半睡半醒的狀態時,身體會突然抽動一下,然后從睡夢中驚醒,這時就會有一種失重感,像踩空了一樣,偶爾一次倒沒什么大問題,但如果比較常出現就要多加注意了。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大自然中有風,有颶風,有龍卷風,而人體體內同樣存在著風,體內的風呢,它也會化為氣,然后流竄在我們身體里的各個地方。
身體里的風也是隨時流動的,但當我們睡覺時,人體處于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這時體內的風還是在四處竄動,正因如此,它很容易引發肢體上的痙攣抖動。內生的風在體內不斷的變動,各種大風小風在體內不斷變換,這時那些體內風氣比較多的人,自然而然就容易出現睡覺抖一下的情況。
中醫上認為‘肝屬木,木生風,肝為風臟,風氣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風,發生以動為特征的癥狀,肝陰虛時就很容易內生風,此外如果氣血虛了,也很容易生風。又因‘肝主藏血,腎主藏精’,所以在中醫上一般會把睡眠無意識抖動認為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的表現。
在此,沈醫生給大家介紹兩個穴位,風池穴和太沖穴,風池穴在頭額后大筋的兩旁和耳垂平行處,屬于足上陽膽經,多揉揉這個穴位,有很好的祛風效果。
太沖穴在足背,第一和第二的跖骨間前方的凹陷中,屬足厥陰肝經,揉按此穴可達到平肝熄風、通絡止痛和清熱利濕的功效。
對于氣血不足的癥狀,推薦大家參考藥物補肝活血散,方中由藁本、白芷、石決明、天麻、防風、細辛、羌活、黃耆、菊花、當歸、生地黃、黃連組成。
藁本可以除濕止痛、祛風散寒;白芷活血止痛;石決明有平肝潛陽、除熱明目之功效;天麻平抑肝陽、祛風通絡;防風、細辛和羌活在此發揮祛風除濕、散寒、解表發汗的作用;黃芪可以補氣固表;菊花養肝明目、疏肝除熱;當歸補血并活血;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氣血補足了,肝腎就不再虧虛,這時體內的風就被平息了,睡覺時無意識抽動的癥狀自然就會得到緩解。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癥狀也不盡相同,沈醫生提醒大家在病情嚴重需要用藥調理時,一定要先找專業醫師來辯證指導,切勿自行抓藥,這樣才能找準病因,對癥下藥,以便早日恢復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