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還得從我手機空間不足開始說起。
前陣子我的手機突然提示存儲空間不足,所以我就尋思著把手機里一些比較占空間的數據備份到移動硬盤上,結果意外發現數據遷移的速度竟然賊慢。
單是移動一個 1.7G 大小的視頻,就花了我差不多一分鐘的時間,要知道我用的可是一塊讀寫速度能到四百多 MB/s 的固態,按理說只要幾秒就夠了: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第三方文件管理器被人為限制了讀取速度的緣故,所以就換了系統自帶的文件管理器來繼續轉移數據,結果速度還是慢的一批:
接著我又嘗試著找來一根支持 USB 3.1 Gen 2 的數據線,發現速度還是只能維持在 30MB/s - 50MB/s 這個區間:
而如果換做是電腦,這根數據線搭配我這個移動硬盤,傳輸速度其實能跑到三百多 MB/s:
既然線沒問題、移動硬盤也沒問題,這時候我已經有理由懷疑是手機接口本身的問題,不然不可能會有這么大的差距,所以我就特意去網上查了一下。
果不其然,原來是因為我這臺小米手機,用了 USB 2.0 規格的 Type-C 接口的緣故。
講真,要不是我這次突發奇想想到用移動硬盤來備份手機,我還真不知道原來小米 11 系列、小米 12 系列還有小米 Mix4 竟然全系都是 USB 2.0 。。。
從傳輸速度上來說,USB 2.0 的理論速度最高只有 60MB/s 左右,而 USB 3.1 Gen 1 的理論速度則是 500MB/s,如果是 Gen 2,速度還會更快:
考慮到現在的手機容量普遍都是 128GB 起步,并且都已經能拍攝 4K 甚至 8K 視頻,所以像OPPO、華為、vivo 這些廠商,早就給旗艦用上了 USB 3.1:
小米連自家的旗艦機都不給 USB 3.1,這就有點過分了啊。
有句話怎么說來著?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特別是在其它友商普遍都使用了 USB 3.1 接口的情況下,誰能保證以后不會把手機連電腦傳數據呢?
托尼實測了下,使用同一根數據線,從電腦機械硬盤傳大小為 33.5GB 的壓縮包到手機,小米用時 13 分 33 秒,平均傳輸速度大概在 42MB/s 左右:
而使用USB 3.1 接口的手機,用時僅 3 分 47 秒,整個過程平均傳輸速度大概在 151MB/s 左右:
從電腦固態硬盤傳 33.5GB 的壓縮包到手機,小米用時情況跟前面機械硬盤基本一致,用了13 分 30 秒才傳完,平均傳輸速度在 42.3MB/s 左右:
而使用 USB 3.1 接口的手機,僅用 1 分 50 秒就傳完整個壓縮包,平均傳輸速度大概在 311.8MB/s 左右,看來剛剛是機械硬盤限制了它的發揮呀:
由此可見,如果你經常需要在 PC 上導出手機端的視頻、照片或者其它大文件,那么 USB 2.0 接口在傳輸體驗上對你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了。
要是遇到需要備份整個手機或者整個相冊的情況,USB 2.0 和 3.1 可能會拉開一小時的差距。
啥,你說讓我試試無線傳輸?
我試了,在非小米電腦上借助 MIUI+ Beta 版無線傳文件,它的速度只有兩三 MB/s,還不如用 QQ:
目前我看到網上有不少人對小米為什么不把接口升級成 USB 3.1 進行過討論,乍一看好像都有道理,但是分析起來其實多少都有點站不住腳。
比如有人覺得小米仍然堅持使用 USB 2.0 是因為擔心 USB 3.1 對 2.4GHz 無線信號有影響;小米所使用的魔改私有快充協議,與 USB 3.1 有沖突等等。
如果真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那我也沒見其它廠商因為用上 USB 3.1 接口而在其它地方做出了妥協或者犧牲,有些手機接上電腦后甚至還有電腦模式:
那么是小米認為 USB 3.1 接口沒那么重要嗎?
從小米官網對相關產品比如 U 盤還有筆記本電腦接口的介紹來看,這個推論好像是否定的,目前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小米這么做可能是在節省成本吧。
現在基本上很少有廠商會在詳情頁標明自家接口具體是什么規格,只會給到接口類型是 Type-C,因此很多人在了解手機參數的時候很容易會忽略過去。
既然即使用上 USB 3.1 也構不成什么賣點,這就給廠商留下了操作空間,繼續用 USB 2.0 不就好了~
什么是旗艦?
在我看來,一部手機是否能稱得上是旗艦,除了必須具備出色的硬件參數外,在看不見卻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使用體驗的地方也應該做到足夠優秀。
托尼還是希望,在下一代小米手機上,我們可以看到它用上 USB 3.1 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