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01
人這輩子,基本就面臨三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大器早成,第二個選擇是大器晚成,而第三個選擇是一生平平庸庸。
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生平平庸庸是常態,而能夠大器早成,或者能夠大器晚成,就已經是老天的眷顧了。
人,到底是大器早成比較好呢,還是大器晚成比較好呢?
曾仕強教授說過,能夠早吃苦,就不要晚吃苦。能夠晚成功,就不要早成功。
吃苦要早,成功要晚,這才是最好的人生經歷。反之,大器早成,而在中晚年才吃苦,相信“甘盡苦來”的日子不好過。
既然說“大器晚成”比較好,那普通人“晚成”的時間,到底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
像一些大能者,比如姜子牙或者劉邦,他們大器晚成的時間,可以無限度往后推,因為他們自有能力和機遇。而普通人,就需要在50歲之前“大器晚成”了。
如果超過了50歲,依舊默默無聞,甚至沒啥成就,那后半生也就沒有機會了。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熬出頭,要看45歲到50歲這幾年的安排。
02
45歲,是一個“轉折點”。
從45歲開始,每個人都進入到“中年危機期”當中。這所謂的危機,既是危險,同時也是機遇,就要看人之選擇了。
有些人在45歲那年,就突然失業了,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為了養家糊口,他們能怎么辦呢?只能自謀出路。
同行當中有一位70年出生的大哥,46歲那年就在網絡上摸索,大專學歷的他,竟然還自學編程,自己設計某些小程序。反正46歲那一年過得比較“艱難”。
到了47歲,他在線上鉆研的項目起來了,賺了一筆錢,所以他開了一間工作室。如今的他,成為了一位小老板,不說大富大貴,至少過得比較滋潤。
在45歲這個轉折點當中,有些人逼著自己“激發潛力”,何曾想機遇就在前方,那東山再起,甚至攀登到新的高度,也是很常見的事兒。
只是,有太多45歲的中年人,因為各種問題而裹足不前,最后連轉機都遇不到。沒辦法,能否有所成就,一半要看自己的能力,一半要看所遇到的天意。
當然,事在人為,沒有嘗試過就認為自己不行,反而就不妥了。
03
50歲之前,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時機。
一般來說,50歲之前是奮斗的歷程,50歲之后是修養身心的歷程。因為無數人的好運,都會在50歲之后,逐漸消失殆盡。
有些人在45歲那年感覺還比較好,可過了50歲,整個人的感覺就不太妙了。不是這里有問題,就是那里遇到阻礙,就跟到了一個“瓶頸期”一般,無論怎么往上沖,可還是突不破。
為什么50歲后,是人生的“瓶頸期”呢?因為人這一生的氣運,那是有限度的。普通人沒有劉邦和朱元璋的天命,也沒有姜子牙和郭子儀的機遇,自然就起不來了。
劉邦沒有漢初三杰,沒有遇到一定的機會,那他也很難突出重圍。哪怕是三國時期的劉備,也只有遇到了諸葛亮,才逐漸飛龍在天。
試想,普通人哪有機會遇到跟漢初三杰以及諸葛亮一樣的貴人呢?既然遇不到,那單靠自己,反而就很難成事兒了。
對于99%的普通人,老天都是一視同仁的,給他們的福氣是有限度的,不會給多,也不會給少。一旦錯過了這些福氣,就真的“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了。
04
45歲到50歲這幾年,該拼一把了。
上文說過,50歲是一個分水嶺。在50歲之前,自然要奮起一搏,試一試能不能翻身。而50歲后,就該認清楚人生的現實了。
當然,這種“拼一把”說法,對于編制外的普通人,或者創業做生意的老板,是適用的。而對于編制內的職工,是不適用的,因為背景環境不一樣。
對于編制內的職工來說,能不能上去,既要看能力,又要看伯樂,更要看背景。而普通人,只能看機遇和個人的潛力。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時機到來的時候,天地萬物都會幫助我們,跟我們同心同力。可一旦時機消失了,哪怕是大英雄,也無法施展才華,變得庸庸碌碌。
在這個世上,一切的懷才不遇,都跟沒有碰到時機,沒有抓住機遇有關。
比如郭子儀,如果沒有遇到安史之亂,也許他一輩子就默默無聞了。就是因為碰到了安史之亂,所以臨近晚年的他,才有了名震天下,青史留名的機會。
人到45歲,如果可以的話,再拼一把。也許,“大器晚成”的機遇,就在前方。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