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3.8)
子夏是卜商的字,為孔門七十二賢和孔門十哲之一,《論語·子張》中有記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就是子夏說的。
有一天,子夏問老師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用花枝招展就很美,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繪事后于素,要先有白絹作底,然后再加上色彩繪畫。”
子夏說:“這是不是說做人,禮也是在后的?人要有美德,然后用禮加以文飾?”孔子說:“啟發我的就是你卜商啊,我可以和你談談《詩經》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來自《詩經·衛風》中的《碩人》,在此之前的幾句詩歌“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是靜態描寫美人之美,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動態描寫,把這幅美人圖變得生動鮮活。
我們看到,子夏關于《詩經》中美女的問題,由孔子以作畫打比方來回答,子夏又引申到做人的美德,師徒間的對話層層遞進。
德語中有句諺語,Mehr sein als scheinen,內心比外表更重要。《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孔子的“繪事后素”表達的也是相通的意思。先仁后禮,我們要先有內心高潔的情操,再表現出合適的禮節。這才是好的,否則本末倒置,適得其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