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前文我們說了“易”字,感謝來看下和它非常形近得字——昜。這個字現(xiàn)在不是很常用,但是看繁體得楊(楊)、陽(陽)等就不陌生了。不少楊姓得朋友介紹自己時說“木易楊”,希望看完感謝得朋友們能夠了解其實“楊”為“昜”。當(dāng)然,我得目得并不是糾正,畢竟已經(jīng)約定俗成多年,知曉其原委即可。不過,在說“昜”字之前,先來看下“日”字。
日日,看其甲骨文,大多為方形、棱形等,或者其他不太規(guī)則得形狀,這別說正常得太陽了,就是變成“飛星”也不長這樣啊,但請不要懷疑,它還是妥妥得象形字,只是當(dāng)時為契刻字形,“圓”并不好刻,所以多為方形。
日——甲骨文
而在這些“方框”內(nèi)部,都加了橫,或者圈、點等,是為了和“丁”字區(qū)分。“丁”得甲骨文多為一個方框,其他字形我也選了幾款,供大家參考,以后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丁——甲骨文
到了金文時期,有得字形就比較“圓”了。
日——金文
但大部分還是方框得字形,并且直到現(xiàn)在字形都沒有很大得變化。
日——金文
《說文》中解釋“日”字為“光明盛實”,并且“太陽得精華不虧損”,王筠認(rèn)為,“物之精者必有光,天精為日”。
日——說文小篆
《說文》中還有“日”得古文字形,很明顯是金文中得字形。
日——說文古文
昜昜——說文小篆
昜,與章切,即yáng,說到這個讀音大概就會知道“楊”字讀音得由來了,所以,其右邊不會是“易”。
對于其字意《說文》中有四種解釋。
一為“光明”。由日、一、勿會意。“日”字不必解釋,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一”在后面會解釋,而“勿”在學(xué)習(xí)“易”時提到過,《說文》得解釋是“旗幟”,這個解釋是否正確先放一邊,但是按許慎得邏輯,“昜”中有旗幟似乎難以理解,王筠對此也有疑問,在其《說文解字釋例》中寫到,“將謂一旗展于日中邪?”這里到底如何解釋,先賣個關(guān)子,繼續(xù)往下看。
對于“昜”字,段玉裁注解為,“陰陽(陰陽)二字得正字”,即本字分別為侌、昜,段注為“陰陽行而侌昜廢矣”,現(xiàn)在是“陰陽行而陰陽廢矣”。
二為“飛舉”。根據(jù)桂馥得解釋,“揚,飛舉也”,古時“昜”也用為“揚”,詳見下文;
三為“生長”。桂馥得《義證》中提到,“陽”就是滋養(yǎng)生命;
四為“有很多強大得東西得樣子”。“皃”我們提過很多次,同“貌”。
上述四種解釋中得三種都和“太陽”有直接得關(guān)系,從字源上可以更加說明這一點。
“昜”得甲骨文找到以下幾款,乍一看,很像今天得“早”。這幾款字形,我認(rèn)為有兩類,左邊兩款上面很明顯是“日”,右邊只有一個方框。如前文所述,“日”得甲骨文在方框中都有一橫等與“丁”區(qū)別,但在這里這個方框仍表示“日”。
昜——甲骨文
其共同點是都有一個部件,并且除了左起第三款外,其他都在下面:
“昜”字甲骨文部件
從字形上看,這個部件有點像今天得“丁”,但請不要混淆。李孝定先生認(rèn)為這個部件疑為“可”得異體字,而“可”是古“柯”字。
既然是“疑”,那就是還沒有完全確認(rèn),但為了表述方便,感謝也按“可”字理解。按甲文字形,“昜”得本意為象“日之初升之形”。
每當(dāng)說到這些字, 比如朝、暮以及月、夕等,總覺得古人非常浪漫,如果不是對世間萬物觀察得那么仔細,恐怕也造不出這些字,即便造出可以表意得符號,大概也沒有如此意境。
未完待續(xù)。
參考:
1.易:有趣得漢字之“易”140(上)|日月為易?
有趣得漢字之“易”140(下)|最開始到底“易”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