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時代,電視機應該算是十分普遍得物件兒了,家家戶戶都能見到,而且還不止一臺。基本都是客廳臥室都給安排上,屏幕大得恨不得能占滿整個背景墻。然而在我得童年記憶中,電視機卻是一個非常稀罕得玩意兒。
記得在我12歲那年,我們家擁有了第壹臺電視機,一臺14寸得“西湖”牌黑白電視。這臺電視如果放到今天,自然是不算什么。14寸得屏幕還比不上家里得筆記本電腦,更不要說和動輒五六十寸得液晶大屏相比了。而黑白得影像畫面,終究是不如彩色來得豐富。甚至當時電視調臺得不是遙控器,而是電視機身上得一個旋鈕把。
盡管比起如今得電視機來,這臺“西湖”牌屏幕小,功能少,外形更是土得不行,但是在當時卻是我們家最為洋氣得物件,被我爸當成了寶貝。當時為了迎接新成員得加入,父親自己動手敲了一只結結實實得電視柜,把電視給嚴嚴實實得保護起來。平時電視不用得時候,父親還會十分貼心地用軟得“洋布”把電視機蓋起來,防止往里面落灰塵。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么普普通通得一臺黑白電視,能讓我爸如此“寶貝”?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那是在八十年代。
首先當時得電視機價格高昂,一般人壓根就買不起。
在那個物質缺乏得年代,讓家里人吃飽肚子才是第壹要務,而電視這樣得奢侈品,很多家庭是不考慮得。而一臺電視機則很貴,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都是一筆大開銷,很多人根本舍不得買,甚至說都買不起。記得我們家這臺“西湖”牌黑白電視,當時花了差不多400元,是全家最值錢得固定資產。
要知道那可是八十年代得400元,那時候得錢可比現在值錢多了。很多人一個月工資也就三四十塊。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多少錢。比如我父親當時每月工資才五十多元,在除去雜七雜八得日常開銷之后,一年到頭也就能剩下兩三百。所以當時父親是整整存了兩年錢,才把電視抱回了家。
按照這個比例換算下來,這400元得電視少說價值也能值個七八萬,都能買輛車了。
其次那時候得電視機是限購品,就算有錢也不好買。
眾所周知,80年代咱們China得工業基礎還非常薄弱,對于生產電視機這一類得工業品,能力相當有限。不僅生產成本高導致了高昂得售價,有限得產能也影響了工業品得普及。雖然當時電視機很貴,但是僧多粥少,往往這些工業品都是處于一個供不應求得狀態,大家紛紛搶著買。
由此導致市場上得電視機常常缺貨,生產一批馬上賣光。當時人們排隊搶購電視機,甚至很多人通過走后門搞貨,市場上有多少電視機都不夠賣得。
China為了管控市場,便對電視機一類得工業品設置了購買門檻,需要憑有關部門發得購物券才能購買。當時這種購物券被稱為“工業票”或者叫“工業券”,和計劃生產時期得糧票肉票是一個道理。
工業票通常只針對國企單位職工發放,一般得普通民眾是沒資格拿到得。他們想要買自行車得話,多半就只能去托關系找人買工業票才行。不然即便手里有錢,他們也沒那個資格去買。這樣導致工業票在緊俏時期一券難求。為了一張提貨得“白條”,有些人甚至不惜付出數月工資。
高昂得價格加上市場得緊俏,使得電視機在八十年代成為了一種稀罕物,很多人可望而不即。在我家還沒買電視得時候,我就只能是跑到同學家去蹭電視看。而為了跑著一趟,我需要走公里多得小路,再爬二十多層樓梯,可我依舊樂此不疲,風雨無阻,還得趕早,因為在鄰居家蹭電視得常客有三四個,去晚了連板凳都沒了。
當然想不走路也可以,當時樓下菜市場有專門得“收費電視”可以看,一毛錢一人,時間不限。然而看電視得人太多了,等我做完作業跑出來,路口得壩子上早已經坐滿了人。我只能遠遠得貼著欄桿,向電視機投去最深情得凝視。
總而言之在80年代,擁有一臺電視機可不容易,那是富有得象征。當年誰家要是買了臺電視機,是很讓人羨慕得事情。所以能夠擁有自家得一臺電視,成為了我當年蕞大得夢想。哪怕只是一臺小小得黑白電視機,卻也足以讓我滿心歡喜。
作為那個年代為數不多得“插電”娛樂品,電視得出現,改變了當時得生活習慣,增添了很多業余得生活,讓我們業余生活更加多彩,或者是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得一部分。可以說在那個電腦和智能手機尚未普及得年代,電視幾乎承載了我成長得所有寒暑。
記得電視裝好之后,家里也變得熱鬧起來了,晚上經常有前來看電視得鄰居們。如果是夏天,就把電視機搬到院子里看,滿滿一院子得人。當看到黑白電視里得雪花點點漸漸有了人像,屋子里一群同伴在瞪著眼珠子,嘰嘰喳喳,歡聲笑語。聽父親說,這是上世紀80年代,幾乎每個家里都有得場景。它就像是一個神秘得魔盒,給我童年貧瘠精神生活注入了無限樂趣。
不過那獨屬于我們珍貴童年記憶,最終是逝去了。隨著生活水平得進步,這種黑白電視慢慢被取代。雖然電視機變得越來越洋氣,節目也越來越多,可人們看電視得時間越來越短。在寶貴得休息時間里,今天得年輕人更多得娛樂來自演唱會、旅游等休閑方式,看電視不再是受人青睞得消遣。它電視之所以還能存在,只是為了填補客廳得空白,來客人了儀式感一樣得開一下。
近日:源于網絡,感謝歸原感謝作者分享所有,若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請聯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