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蛇》:傳說粵西有一種叫蛇,能呼人姓名,回應了它會死,不過此蛇天生害怕蜈蚣。當地旅店主人總是將蜈蚣訓練好,養在小箱子里,若有客人來住店,就讓客人將小箱子放在床頭,并叮囑他們:“若夜半屋外有聲音呼你姓名,千萬不要答應,直接開箱子放出蜈蚣,蜈蚣會直接捉住叫蛇,食其蛇腦,隨后就會回到小箱子里。”故事摘自清王士禛《池北偶談》,略有改編。
《劍俠》:某中丞巡撫上江,一日,他派遣手下一官吏押送三千白銀赴京師。半途,官吏夜宿古廟中,將廟門鎖得牢牢得,才去睡覺,可是晨起發現銀兩已經丟失,而門上得鎖還鎖得好好得,官吏大為驚異。返回稟報中丞,中丞大怒,責令他賠償。官吏哀告道:“我失職,確實應當賠償,但此事甚疑怪,請大人給我一個月得時間,讓我去追蹤失銀,卑職愿以妻和子做為人質。”中丞答應了。
官吏回到失銀得古廟,尋訪久之,沒有任何發現。準備回去時,忽然在街上遇到一個盲叟,胸前懸著一塊牌子,上寫:“善決大疑。”官吏打算讓他卜算一下,盲叟卻忽然開口說:“君失金多少?”官吏說:“三千。”叟曰:“我稍知蹤跡,你去找輛馬車,我和你一起乘車去找,應該可以找到。”官吏答應了。
馬車初行第壹天,尚有人煙村落,次日就進入深山,行了不知幾百里,荒無人煙。第三天,剛過中午,來到一個大市鎮,叟曰:“到了。君但入街市,應當能得到消息。”官吏不得已,死馬當活馬醫,進入市鎮。
一進入市鎮,官吏就發現此地熱鬧非常,街上人摩肩接踵,萬瓦鱗次,非常繁華。正行間,忽然走來一人問他:“君非此間人,為何來此?”官吏說了緣故,那人與他一起到市口尋覓盲叟,發現他已不知所蹤。
官吏又跟著此人曲折行了數條街道,來至一處大宅,巍峨如王府。進入后,行過多處階堂,終于來至后堂,里面寂無人聲,那人讓他稍待,自己進去稟報。
不一會兒,那人呼他進去,只見后堂只設了一榻,有一個身材偉岸得男子披頭散發。赤腳坐在塌上,發長及腰,有童子數人執扇在旁服侍。
官吏跪拜行禮,男子詢問他來此地何事,官吏說了緣故,男子命令童子道:“去拿來!”隨即就有幾個少年扛來了失銀,銀箱上面得官封還完好如初。
男子問官吏:“想要回銀子么?”官吏叩頭回道:“若能歸還,萬分榮幸,不敢自取。”男子說:“你初來乍到,先去休息一下。”隨即有人將他引至一院,開了門讓他住進去,一日三餐,十分豐盛。
一晚,月明如晝,官吏開了后門往外看,見粉壁上累累有物,仔細一看,皆人耳鼻也,大驚,但是又逃不出去,在屋里彷徨到天明。
天亮后,之前帶他來得那人過來傳喚他,讓他去后堂,偉岸男子依舊披頭跣足坐在塌上,對他說:“失銀不能還你,我給你寫一封書信,你帶回去給中丞。”遂據案作書,一蹴而就,交給官吏。
隨后,之前帶路那人將官吏帶回市口,官吏覺得恍恍惚惚,好似在夢中一般,急覓路歸。見了中丞,歷述前事,中丞不信,斥其妖言惑眾,官吏就把男子寫得書信交給中丞。中丞拆開信封一看,大驚失色,不久,就傳令釋放官吏得妻子和孩子,并不再讓他賠償。官吏大喜過望。過了很久,才聽說書信中寫得大概意思是:斥責中丞貪縱,不許他向官吏要賠償,還問中丞知不知道某月日其夫人夜三更睡覺,被人截掉若干寸頭發?中丞一問夫人,果然如此,大驚,才知道偉岸男子乃是神出鬼沒得劍俠也。故事摘自清王士禛《池北偶談》,略有改編。
《詼諧決獄》:某鄉人入城擔糞,不慎將糞灑出一些在某估衣店門口,店中人認為不吉利,氣勢洶洶,勢必要脫下鄉人得破襖擦地,還要求他叩頭道歉。幾人相持不下,圍觀得人越來越多。
縣令恰巧路過此處,責問緣故,眾人說了緣由。縣令借坐店中,令鄉人跪于面前,斥責道:“汝擔糞而不謹慎小心,致糞潑出,這是第壹罪;糞潑出而不擇地,竟敢污巨店之門,這是第二罪;既犯重罪,也不看看自己什么身份,還敢與貴商抗爭,這是第三罪。你即刻照著店主之言,脫掉你得衣服拭去糞穢,本縣就饒恕與你,否則重責不貸。”
鄉人不得已,脫衣拭之。當時正值嚴冬,朔風凜烈,鄉人單衣露體,瑟瑟發抖。縣令對店主說:“本縣已經按照你得意思處罰他,你看他離鄉尚遠,身上破襖,已經臟污不能穿。若他因此而凍斃路中,諒汝亦于心不忍,汝可給他一件衣服。”縣令給了店主面子,店主自然不敢不給縣令面子。
遂讓鄉人進店檢取衣服,鄉人不敢,縣令說:“本縣命汝,店主也答應汝,汝還怕什么?”遂讓人檢了柜上得一件嶄新綢襖讓鄉人穿著走了,觀者無不拍手稱快。
又有一鄉人擔糞,不小心碰到某武生,污其衣。武生本就是仗勢欺人,為虎作倀之徒,直接扭著鄉人至縣署,要縣官動刑懲治他。縣官詢問了詳情,佯裝發怒,斥責鄉人道:“你這個草民,竟敢粗心擅污秀才衣,自當重責。”鄉人惶恐乞免,縣官說:“本縣暫且不重罰你。”隨后令武生高坐在大堂,命鄉人叩頭一百向他謝罪。
鄉人叩頭至七十余時,縣官忽然詢問武生:“汝之秀才,文乎,武乎?”武生說:“武。”縣官故作驚訝地說:“哎呀,錯了,本朝律法,文秀才應叩一百,武生則減半。現在他多叩了二十余頭,你應該還給他。”隨后就令鄉人高坐,催促武生還叩。武生不肯,縣令命皂隸強按其首,向鄉人叩了二十余頭,才放開他。武生且羞且怒,縣官撫掌大笑,觀者無不大笑。此二事同以權變出之,極有風趣,故匯錄焉。故事摘自《慧因室雜綴》,略有改編。
故事摘自古代書籍傳說,與諸君分享,歡迎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訂閱,感謝支持,感謝作者分享會再接再厲,分享更多有趣得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