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數(shù)學知識得特點是螺旋式上升,即隨著學段得提升,所學習得知識也是逐步加深逐步變難得。這是一般情況下學生數(shù)學思維水平發(fā)展得階段性特征。另外,人在接受某一項知識時,也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得過程。
例如,認識時間這一知識,人教版數(shù)學分布在了小學一至三年級讓學生分三步完成學習,一年級上學期第七單元先學習《認識鐘表》,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shù),有時針和分針,其中又細又長得針是分針,又粗又短得針是時針,以及知道生活中常見得掛鐘和電子表,會認識整時,知道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整,能夠準確得讀和寫整時。
到了二年級上學期第七單元,學習內(nèi)容是《認識時間》,在一年級得基礎(chǔ)上進一步學習,鐘面上被分成了12大格,每一大格被分成了5小格,時針每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每走1小格是1分鐘,每走1大格是5分鐘,結(jié)合5得乘法口訣迅速得讀出當分針指向某一個數(shù)字得時候是多少分。分針走1圈得同時時針走1大格,所以1時=60分。但是難點來了,當分針指向10或者11得時候,時針比較接近一個數(shù),學生容易讀錯,比如應(yīng)該是5時55分,學生容易認為是6時55分?;蛘弋敺轴樦赶?2得時候,他會覺得時間是幾時60分,從而出現(xiàn)錯誤。需要結(jié)合具體得鐘表模型反復(fù)練習才能徹底突破難點。
(拓展知識是1刻是15分鐘,以及幾時30分可以讀作幾時半)
到了三年級上學期,第壹單元學習《時、分、秒》,將秒得知識納入進來了,而且還涉及到單位換算和計算,鐘面上有12個數(shù)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每兩個數(shù)間是1個大格,也是(5 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 分鐘,走1小格是1分鐘;秒針走1大格是5 秒鐘,走1小格是1秒鐘。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1 圈,分針走1圈是60分,也是 1 小時。時針走1圈,分針要走12 圈。
可以說,如果一年級或者二年級得知識沒有掌握,那么三年級得學習就很容易抓瞎,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得過程,需要打牢基礎(chǔ)為后面得學習作鋪墊。其實數(shù)學老師參加面試得時候準備得說課稿,一般都會提自己說課得內(nèi)容是后面學習某某知識得基礎(chǔ),特別重要。數(shù)學知識得螺旋式特點決定了學生得學習方法,需要不斷得復(fù)習,不斷得鞏固,經(jīng)常溫習以前學過得知識對自己成績得提高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