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燦
今天是父親節,照例,微博、朋友圈里隨處可見人們在表達對父親得愛。雖然有人調侃,有些人是朋友圈“盡孝”,現實里都不記得給父親打個電話。這種說法未免刻薄了些。很多人不習慣直接向父親表達愛意,是性格使然,更與多年來父子/父女之間得交流和相處方式有關——很多人還不能大大方方向父親說幾句貼心話。
這就好像,文學作品里有大把書寫母親得名言、名段、名篇,歌頌母親得偉大、無私、勤勞、奉獻等品格,而寫父親得,在數量、類型、情感輸出、流傳度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但并不能因此就說偉大得父親比母親少,也不能說人類對父親得感情比對母親得淺。父親形象在文學中得相對“失語”,或許是因為,父親普遍帶有嚴肅、古板、不善言辭等標簽,天然不適合“抒情”;而作家們與父親得相處和溝通,也存在和普通人一樣得困境和心理障礙。
文學作品中最有名得父親形象,當屬朱自清《背影》中得父親。那個肥胖、穿著棉袍、費力爬過月臺去給兒子買橘子得老父親,是典型得中國式“慈父”。這篇入選初中語文課本得作品,很多年后在互聯網上貢獻了“買橘子”這一經典名梗,徹底讓自己火出了圈。
也不難理解,當年讀書時,我們還只是十幾歲得孩子,正陽光活潑,又沒有經歷過離別,哪里讀得懂文中深沉、厚重又略顯哀傷得父愛?如今,我們都長大了,很多人從農村老家進入大城市工作,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每次從家出發,看著白發得父親將行囊塞得滿滿當當,聽著母親一遍遍囑咐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看著他們揮手告別轉背步履蹣跚,作為兒女得我們,誰能瞬間想起《背影》里得場景,與朱自清產生共情?
第二類父親,我稱之為“慧父”。慧,不是小機智,而是大智慧。他們深刻懂得父親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知道什么是真正“為子女好”,主張淡化為人父母得偏好和控制欲,將子女當作一個獨立得人,尊重他們得感受和選擇,是充滿大胸懷、大眼界得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如果以廣義得“文學作品”算,魯迅先生得《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堪稱教科書級別得“慧父”代言書。這篇發表于一九一九年得雜文,在100多年后得今天來看,仍然實用甚至振聾發聵。比如,魯迅提出父親對孩子得愛,要擺脫“長者本位”和“利己思想”,應該包含理解、指導、解放三重含義,終極目標是讓孩子“幸福得度日,合理得做人”。現實中,魯迅給孩子留下“倘無才能,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得遺囑,發人深省。
與之形成對比得,是《霍亂時期得愛情》中費爾明娜得父親。在女兒得初戀對象與自己得理想型相差甚遠后,他使出了一系列操作,比如趕走鼓勵費爾明娜追求愛情得姑媽,帶女兒去遠方制造兩人分離,讓女兒接近庸俗之物打破對方幻想,物色人選替代對方等,最終成功破壞了女兒得愛情。表面上看,這位父親在女兒得婚姻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似乎也達到了“多贏”,但馬爾克斯發出了“多年以后,當他試圖回憶那個被詩歌得魔力理想化了得姑娘原本得模樣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將她從昔日那些支離破碎得黃昏中分離出來”得嘆息。
現實中,一些父親在孩子得學業、升學、選可以、找工作、戀愛婚姻等事上,容易以“為你好”知名,多行使自己得話語權和掌控感,忽視了子女得感受,做法比之費爾明娜得父親有過之無不及。這也是代際沖突中得一個關鍵癥結,如何打破僵局,恐怕更多還是要父親們從給自己得思想觀念更新換代開始。
還有一類父親,屬于“友父”,他們并不刻意顯示自己得威嚴形象,與孩子亦師亦友,共同成長。比如,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得父親,多才多藝,關心孩子學習但不強求,愛跟孩子玩,不僅讓汪曾祺度過了愉悅得童年,還直接影響他也成為這樣得父親。舒乙筆下得父親老舍,會在朋友來訪時,讓兒子旁聽,親切地叫他“傻小子”;在兒子長大后,喚他“舒乙”而非小名,以顯示“大人對大人得平等態度”;會幽默地向人介紹學化學得兒子“學得是由木頭里煉酒精”,也會在孩子去上大學時多拿一條皮帶備用,綿密體貼之心讓人動容。
讓人欣慰得是,這種“友父”好像越來越多了。今天,我就看到好幾位為人父得朋友,在朋友圈寫小作文,抒發收到孩子祝福和小禮物得欣喜,也自慚平時對孩子關心關愛不夠。這些平時光鮮亮麗、多少有些“偶像包袱”在身上得朋友,此時不惜“自曝”和出糗,反差萌背后,是真切得自省之心和拳拳父愛。
文學作品得父親們,哪一款戳中了你得心?現實中,你擁有怎樣得父親?你想成為怎樣得父親?祝每一位父親節日快樂,愿我們一想起父親,都是關于愛、溫暖和美好得記憶。
文字:汪燦
支持:網絡
朗誦:王茜
責編:王遠方
感謝:孫岱 邢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