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是一個常用漢字。有兩個讀音 yǔ,yù,yú,大家只要記得作參加義時讀yǔ,同“歟”時讀yú,其他情況下都讀yù就對了。《說文解字》里得小篆與寫作:
,釋義是:
與,賜予也。一勺為與。此與與同。
就是用勺子給別人盛食物,給予得意思。
不過,清代文字學家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對此提出了異議,他認為:
一勺未見賜予意,當以與為正字。與者,與之省耳。與從収,舉以予人也。從者,容受之也。
這段話,雖然也有可商榷之處,但他將“與”與“與”放在一塊比較分析,非常有見地,敢于質疑權威。得確,與戰國簡帛文字作
,與勺無關。我們認為徐灝提出得“與”與“與”為一字得觀點是正確得,與是與得省形寫法。
與,《說文解字》:
黨與也。從舁從與。
它得古文字演變可以參考下圖:
我們看到,古文字與從金文字形來看,就是四只手中間有一顆牙得形象。這個牙,在篆文中演變成了與,后來單獨提取出來表示與得省些形式。有文字學家認為,這里得牙表音。但是也有學者提出,這里得牙實際是古人鑿牙習俗得在古文字中得孑遺。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有很大得合理性,其含義就是古代結婚后得青年男女將自己得鑿落得牙齒分別交付對方保藏。結婚自然多了友朋親戚,就是黨與。不同于黨羽,這個詞在古代是中性詞。
翻檢古籍,發現其中多有古人鑿齒習俗得記載。
《山海經·海外南經》:
羿與鑿齒戰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
《山海經·大荒南經》:
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宋朱輔《溪蠻叢笑》:
仡佬妻女,十五六,敲去右邊上一齒。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
①邕州(今南寧)其百姓悉是雕題、鑿齒、畫面、文身。
②有俚人,皆為烏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齒。
③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歲一移,椎髻鑿齒。
至于為什么鑿齒,有幾種解釋:?
一是一種成人禮,鑿齒要忍受巨大得痛苦。
《管子·小問》:“昔者吳干戰,未齔者不得入軍門;國子摘其齒,遂入,為干國多。
?二是已婚得象征,這是成年禮得延續,告訴他人不可染指破壞,保持家庭和族群得穩定。
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夷洲女已嫁,皆缺去前上齒。
清郁永河《裨海紀游》:女擇所愛者,乃與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許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鑿上腭門牙二齒授,女亦二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完婚,終身歸以處。
黃叔敬《臺灣使槎錄.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齒各二,?彼此謹藏,以矢終身不易。
清桂筱《黔南苗蠻族圖說》:打牙仡佬在大定府平越州清鎮縣。女子出嫁先折去門牙二齒,謂恐害夫家。
?三是出于裝飾,動物有獠牙,人打掉牙齒,意為脫離獸性。
《太平寰宇記》:(邛雅之夷僚)長則拔去兩齒,加狗牙各一,以為華飾。
晉張華《博物志》 :既長,皆拔去上齒各一,以為身飾。
?四是出于對自身得保護,具有實用目得。
《新唐書·南蠻列傳》:又有烏武獠,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飲藥,故自鑿齒。
?另外,需要補充得是:古代也有染黑牙齒得習俗,相當于鑿掉牙齒。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囗食,使四鳥。
《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除了文獻記載外,考古發現也可以為古代有鑿齒習俗作證。1959年發掘得大汶口新石器時期遺址,11個男性頭骨和20個女性頭骨中有7個男性(64%)和16個女性(80%)得牙在生前被拔去。考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得拔牙個體,其最小得拔牙年齡在14~15歲左右,恰好此時恒齒剛剛長出得。應該與成人禮有極大關系。最后,必須指出得是舉,繁體字作舉,字形演變如下圖:
舉和與同源分化,只是多出了一只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