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飆車,燃到爆炸,這才是真速度與激情 2020-02-11 22:38閱讀: 頒獎禮落下帷幕。
有人滿載而歸,也有人顆粒無收。
無可否認,比賽獲獎確實是對作品的一種極大認可;
但也應當保持理性。
榮譽只是錦上添花,不能作為評判作品與創作者的唯一標準,更不該成為某種功利性的目的。
即便沒有冠軍獎杯加身,很多「無冕之王」同樣成就非凡——
《極速車王》
Ford v. Ferrari
豆瓣8.5分,爛番茄92%。
好評如潮。
在本屆奧斯卡上提名了最佳影片,雖然得獎呼聲不高,但在大年陪跑,也算是輸得心服口服。
而且至少還拿下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技術大獎。
相比顆粒無收的《愛爾蘭人》來說,已經成果不錯了。
(再次心疼老馬丁)
原本,本片據傳有引進內地院線的計劃。
去年第一時間已經在影院享過眼福的魚叔親測,這部影片非常適合大銀幕觀看。
尤其應當選擇IMAX。
不過由于內地疫情持續影響,2月院線也已經全部撤檔,春節檔幾部大片上映尚且遙遙無期,更別說存在幾個月時差的進口片了。
很遺憾,小屏幕確實會造成觀影效果大打折扣,但也是無奈之舉。
只能建議大家,條件允許的話,盡量選擇投屏、投影。
說回到電影本身。
《極速車王》的最大亮點,在于極其強大的陣容。
首先是兩位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
兩個影帝級別的男神,都有著極高的圈內外口碑,和極強的票房號召力。
貝爾更是憑借此片連續兩年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 (去年《副總統》)。
作為好萊塢影壇最敬業的演員之一,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彈簧人身材」。
為了演繹不同角色,不斷增肥、減肥,體重飄忽不定。
例如,曾經為了拍攝《機械師》里的精神分裂者。
每天只吃一個蘋果、一個罐頭,硬是在兩周內從83公斤減到了55公斤。
去年,為了出演《副總統》,瘋狂增重18公斤。
不但臉型大變,更是「造出來」一個夸張的啤酒肚。
讓影迷們直呼完全認不出來。
時隔短短一年,他又瘦成了皮包骨。
再度提名金球獎最佳男主。
影片中,貝爾和呆萌出演一對相愛相殺的搭檔。
既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有默契的團隊組合。
其中兩人有一場打架戲。
一言不可就開始開打。
「按頭殺」。
「背后擁抱」。
注意此時細節
呆萌想要拿東西砸貝爾
先拿了個飲料罐頭,然后立馬換成面包
并不想真的傷了對方
「JN龍爪手」。
男人的友情大概就是這樣。
打完架,罵完街,然后帶著一身的泥土,勾肩搭臂,去喝酒吃肉。
字幕優秀!
這對「好基友」各自有著真實的人物原型。
影片也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
上世紀60年代,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和賽車手肯·邁爾斯(KenMiles)攜手打造了一款全新賽車。
幫助福特在勒芒賽場上戰勝了法拉利。
達蒙飾演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
貝爾飾演賽車手肯·邁爾斯。
對于非車迷來說,這個故事確實可能是知識盲區。
別急,讓魚叔慢慢來解釋。
第一個知識點,福特VS法拉利。
這兩個人盡皆知的汽車品牌,在早年間,有著各自的發展方向。
美國福特主打「制造人人都買得起的汽車」,面向平民消費者。
意大利法拉利信奉「頂級、豪華、高性能」,以追求藝術精品的態度打造一流跑車。
兩個品牌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直到一起收購案發生矛盾。
福特低成本、薄利多銷,追求實用性與商業性的同時,在性能上有所妥協。
因為長期走低端路線,口碑在業內并不好。
車迷們是完全瞧不上的,覺得福特的車都特垃圾。
法拉利性能和口碑極佳,統治了全世界的賽車比賽中,是圈內人士眼中的「白月光」。
但高成本、高定價的精英路線也導致法拉利市場狹小,直至陷入了資金危機。
于是,想要提高品牌聲譽的福特向法拉利拋出了「收購」的橄欖枝。
投入300多萬美元、談判了將近9個多月,眼看簽約在即,結果法拉利的老板恩佐·法拉利突然表示不談了。
分歧在于合同上的「賽車掌控經營權」問題上:福特有權決定法拉利能否參加賽車比賽。
這句話背后潛藏的危險是。
福特完全可以買下法拉利的技術給自己造車,然后禁止法拉利參賽,再以福特的名義參賽,搶盡風頭。
等同于是想花錢買冠軍。
視賽事如命的恩佐·法拉利自然無法接受。
一氣之下,他不但趕走了福特的人,還臭罵當時的福特老板亨利·福特二世。
言語里嘲笑他只是一個「沒能力的富二代」。
錢沒賺成還被罵了一頓,這口氣怎么忍得了。
福特二世咬牙切齒,當即就下達了一條命令:
找人!造車!錢隨便花!
目標只有一個——
打敗法拉利,氣死那個意大利佬!
而兩家公司的比武之地,就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
這就到了第二個知識點。
「勒芒24小時耐力賽」被稱作是最辛苦的單項賽事。
如果說F1方程式是短跑,那么勒芒耐力賽就是長跑。
每部賽車由兩個車手一組(1980年后三人一組),換人不換車、輪流上陣,要不分晝夜地完成長達24個小時的競賽。
這是一場堪稱恐怖的持久戰。
不僅考驗車手和車輛的穩定性,更要求團隊極高的協作力。
是魔鬼式的全方位考察。
在60年代初的勒芒賽場上,法拉利稱霸了1960~1965年之間的所有冠軍,成就了盛極一時的「紅色王朝」。
對于從沒有過跑車經驗的福特公司來說,征戰勒芒無疑是困難的。
這項堪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落到了影片兩位主角的身上。
這便是第三個知識點,人物原型。
面對「勒芒」這道超綱題,福特公司找到了馬特·達蒙飾演的汽車設計師謝爾比。
作為獲得過勒芒冠軍的退役車手,謝爾比直接回復說「想拿冠軍,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
一輛比法拉利還要好的跑車;
一個能夠贏得勝利的賽車手。
他指的賽車手就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邁爾斯。
邁爾斯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賽車手之一。
有著極其高超且穩定的技術,以及對于賽車發自內心的熱愛。
不過他「不太招人喜歡」。
個性偏執、脾氣火爆、不諳世事,字典里完全沒有「規矩和組織」兩個詞。
對于講求服從上級、注重組織紀律、官僚主義做派的福特公司來說,最深惡痛絕的就是這種不聽管束的人。
不過福特再不情愿,也得忍著。
想要贏過法拉利,邁爾斯就是他們的唯一希望。
這看上去是一個十分經典的好萊塢故事,但是在巧妙的編排下卻十分跌宕起伏。
本片的導演詹姆斯·曼高德。
「燒腦神作」《致命ID》《移魂女郎》,「最悲壯的超英電影」《金剛狼3》,均出自他手。
《極速車王》同樣拍得非常穩。
影片中,謝爾比和邁爾斯的團隊先后遇到了兩大問題。
首先,急功近利的福特公司短短幾個月便推出了GT40跑車。
雖然速度極快,但卻十分危險。
例如。
在一場改進測試中,邁爾斯就面臨過剎車失靈的情況,繼而引發了一場爆炸事故。
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要讓車既保持超高速,又性能穩定且安全(高速跑24小時不出大礙)。
技術問題,無疑是一大難關。
這還不是最頭疼的。
技術可以持續改進,問題可以一一解決;
怕就怕,明明知道問題所在,卻無法去解決。
為什么?
福特公司僵硬臃腫的官僚體制。
謝爾比想要作出的任何一個決定,都必須先「上報」。
他得把情況上報給A,A再上報給B,B再上報給C,最后C再上報給大老板。
這不僅導致辦事效率極其低下,而且任何一環如果被人壓下,就可能直接被駁回。
最荒唐的是。
明明大老板就在自己面前,謝爾比卻不能開口,得眼看著整個形式化流程全部走一遍。
否則就是不尊重程序。
福特的管理層曾告訴他,必須遵守公司下達的要求,無論要求是什么。
我們常說,「要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但很多時候,冗余的官僚體制就是「在讓不專業的人,去指導和教訓專業的人該怎么做。」
福特的管理層是一幫完全不懂跑車的商人,但他們卻對跑車的設計握有著最大的決定權。
他們不清楚車的運行機制,卻「按照規定」下達了限制時速的指令;
他們不清楚車手的能力,單純因為看不順眼,就在比賽前夕突然把邁爾斯除名。
結果就是。
那場比賽,福特敗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第二年推倒重來。
最最令人氣憤的段落,發生在影片的高潮。
邁爾斯憑借自己超乎常人的駕駛技術與堅韌耐力,帶領福特成功超越了法拉利。
他每一個過彎都近乎完美,把所有人都遠遠拋在了后面,包括法拉利的車隊以及福特的另外兩名車手。
勝利已經提前寫定。
但他仍在加速,目標是沖著破勒芒耐力賽的記錄去的。
當時,銀幕外的魚叔,看得那叫一個情緒激動、血脈僨張。
然而此時,在亨利·福特二世的授意下,福特管理層提出了一個荒唐至極的要求:
讓跑在最前面的邁爾斯減速,等待其他兩輛福特的車趕上,然后三輛車一齊通過終點。
目的是什么?
為了那樣拍照片好看,威風,方便公司日后宣傳。
面對這樣無理的要求,魚叔看得都來氣,但邁爾斯卻同意了。
他知道自己以往一貫的「犟脾氣」給搭檔謝爾比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第一次,他決定「合群」「聽話」。
即使分享自己的第一名也沒關系。
然而。
當他們沖過終點時,邁爾斯卻成為了第二名。
三輛車確實是一起到達的,但因為另外一輛車出發比他靠后,因此計算下來,跑得距離比他更長。
那個車手,反倒成為了世界冠軍。
歷史就這樣開了一個玩笑。
事實上,對于福特公司來說,他們從來都不在乎賽車運動本身。
砸錢、比賽,歸根結底只是一場資本游戲,提升品牌效應、增加品牌價值,從而賣出去更多的車。
而對于邁爾斯來說,他是在傾盡全力去完成畢生的夢想。
他在進行24小時耐力賽、沒有時間進食和睡覺的時候,福特公司的老總卻坐著私人飛機去吃高級料理。
邁爾斯改變了歷史。
從1966年開始,他所參與設計的福特GT40跑車連續四年獲得勒芒耐力賽的冠軍,一舉成為了歐洲頂級賽事的王者。
盛極一時的法拉利從此失去了在勒芒的地位,開始把更多精心轉移到F1賽場。
福特公司最終賺了個缽滿瓢滿,而邁爾斯卻以最荒誕的方式,將本屬于自己的獎杯拱手相讓。
更令人痛心的是。
他再也沒有機會拿回屬于自己的冠軍了。
兩個月后,邁爾斯在一次樣車測試中因為剎車失靈而著火。
他被卡在車里,沒能逃出死亡的魔爪。
盡管作為「無冕之王」邁爾斯深受全世界賽車迷的尊敬,之后也被成功列入國際賽車名人堂。
但是,這些都只是后人追加的。
在那天的賽場上,在裁判宣布冠軍名字的一刻。
他聽到的,不是自己的名字。
而且終究再也沒能夠。
一位冠軍卻無法成為冠軍。
只因為老板想要一張好看的照片。
原文鏈接:mp.weixin.qq/s?__biz=MzA5MDM1MTcyNQ== mid=2657262000 idx=1 sn=a26b9eb51380a87af9094ba8cebed0ab chksm=8b9ac8b2bced41a48439eed94b36 舉報/Report
有人滿載而歸,也有人顆粒無收。
無可否認,比賽獲獎確實是對作品的一種極大認可;
但也應當保持理性。
榮譽只是錦上添花,不能作為評判作品與創作者的唯一標準,更不該成為某種功利性的目的。
即便沒有冠軍獎杯加身,很多「無冕之王」同樣成就非凡——
《極速車王》
Ford v. Ferrari
豆瓣8.5分,爛番茄92%。
好評如潮。
在本屆奧斯卡上提名了最佳影片,雖然得獎呼聲不高,但在大年陪跑,也算是輸得心服口服。
而且至少還拿下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技術大獎。
相比顆粒無收的《愛爾蘭人》來說,已經成果不錯了。
(再次心疼老馬丁)
原本,本片據傳有引進內地院線的計劃。
去年第一時間已經在影院享過眼福的魚叔親測,這部影片非常適合大銀幕觀看。
尤其應當選擇IMAX。
不過由于內地疫情持續影響,2月院線也已經全部撤檔,春節檔幾部大片上映尚且遙遙無期,更別說存在幾個月時差的進口片了。
很遺憾,小屏幕確實會造成觀影效果大打折扣,但也是無奈之舉。
只能建議大家,條件允許的話,盡量選擇投屏、投影。
說回到電影本身。
《極速車王》的最大亮點,在于極其強大的陣容。
首先是兩位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
兩個影帝級別的男神,都有著極高的圈內外口碑,和極強的票房號召力。
貝爾更是憑借此片連續兩年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 (去年《副總統》)。
作為好萊塢影壇最敬業的演員之一,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彈簧人身材」。
為了演繹不同角色,不斷增肥、減肥,體重飄忽不定。
例如,曾經為了拍攝《機械師》里的精神分裂者。
每天只吃一個蘋果、一個罐頭,硬是在兩周內從83公斤減到了55公斤。
去年,為了出演《副總統》,瘋狂增重18公斤。
不但臉型大變,更是「造出來」一個夸張的啤酒肚。
讓影迷們直呼完全認不出來。
時隔短短一年,他又瘦成了皮包骨。
再度提名金球獎最佳男主。
影片中,貝爾和呆萌出演一對相愛相殺的搭檔。
既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有默契的團隊組合。
其中兩人有一場打架戲。
一言不可就開始開打。
「按頭殺」。
「背后擁抱」。
注意此時細節
呆萌想要拿東西砸貝爾
先拿了個飲料罐頭,然后立馬換成面包
并不想真的傷了對方
「JN龍爪手」。
男人的友情大概就是這樣。
打完架,罵完街,然后帶著一身的泥土,勾肩搭臂,去喝酒吃肉。
字幕優秀!
這對「好基友」各自有著真實的人物原型。
影片也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
上世紀60年代,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和賽車手肯·邁爾斯(KenMiles)攜手打造了一款全新賽車。
幫助福特在勒芒賽場上戰勝了法拉利。
達蒙飾演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
貝爾飾演賽車手肯·邁爾斯。
對于非車迷來說,這個故事確實可能是知識盲區。
別急,讓魚叔慢慢來解釋。
第一個知識點,福特VS法拉利。
這兩個人盡皆知的汽車品牌,在早年間,有著各自的發展方向。
美國福特主打「制造人人都買得起的汽車」,面向平民消費者。
意大利法拉利信奉「頂級、豪華、高性能」,以追求藝術精品的態度打造一流跑車。
兩個品牌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直到一起收購案發生矛盾。
福特低成本、薄利多銷,追求實用性與商業性的同時,在性能上有所妥協。
因為長期走低端路線,口碑在業內并不好。
車迷們是完全瞧不上的,覺得福特的車都特垃圾。
法拉利性能和口碑極佳,統治了全世界的賽車比賽中,是圈內人士眼中的「白月光」。
但高成本、高定價的精英路線也導致法拉利市場狹小,直至陷入了資金危機。
于是,想要提高品牌聲譽的福特向法拉利拋出了「收購」的橄欖枝。
投入300多萬美元、談判了將近9個多月,眼看簽約在即,結果法拉利的老板恩佐·法拉利突然表示不談了。
分歧在于合同上的「賽車掌控經營權」問題上:福特有權決定法拉利能否參加賽車比賽。
這句話背后潛藏的危險是。
福特完全可以買下法拉利的技術給自己造車,然后禁止法拉利參賽,再以福特的名義參賽,搶盡風頭。
等同于是想花錢買冠軍。
視賽事如命的恩佐·法拉利自然無法接受。
一氣之下,他不但趕走了福特的人,還臭罵當時的福特老板亨利·福特二世。
言語里嘲笑他只是一個「沒能力的富二代」。
錢沒賺成還被罵了一頓,這口氣怎么忍得了。
福特二世咬牙切齒,當即就下達了一條命令:
找人!造車!錢隨便花!
目標只有一個——
打敗法拉利,氣死那個意大利佬!
而兩家公司的比武之地,就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
這就到了第二個知識點。
「勒芒24小時耐力賽」被稱作是最辛苦的單項賽事。
如果說F1方程式是短跑,那么勒芒耐力賽就是長跑。
每部賽車由兩個車手一組(1980年后三人一組),換人不換車、輪流上陣,要不分晝夜地完成長達24個小時的競賽。
這是一場堪稱恐怖的持久戰。
不僅考驗車手和車輛的穩定性,更要求團隊極高的協作力。
是魔鬼式的全方位考察。
在60年代初的勒芒賽場上,法拉利稱霸了1960~1965年之間的所有冠軍,成就了盛極一時的「紅色王朝」。
對于從沒有過跑車經驗的福特公司來說,征戰勒芒無疑是困難的。
這項堪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落到了影片兩位主角的身上。
這便是第三個知識點,人物原型。
面對「勒芒」這道超綱題,福特公司找到了馬特·達蒙飾演的汽車設計師謝爾比。
作為獲得過勒芒冠軍的退役車手,謝爾比直接回復說「想拿冠軍,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
一輛比法拉利還要好的跑車;
一個能夠贏得勝利的賽車手。
他指的賽車手就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邁爾斯。
邁爾斯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賽車手之一。
有著極其高超且穩定的技術,以及對于賽車發自內心的熱愛。
不過他「不太招人喜歡」。
個性偏執、脾氣火爆、不諳世事,字典里完全沒有「規矩和組織」兩個詞。
對于講求服從上級、注重組織紀律、官僚主義做派的福特公司來說,最深惡痛絕的就是這種不聽管束的人。
不過福特再不情愿,也得忍著。
想要贏過法拉利,邁爾斯就是他們的唯一希望。
這看上去是一個十分經典的好萊塢故事,但是在巧妙的編排下卻十分跌宕起伏。
本片的導演詹姆斯·曼高德。
「燒腦神作」《致命ID》《移魂女郎》,「最悲壯的超英電影」《金剛狼3》,均出自他手。
《極速車王》同樣拍得非常穩。
影片中,謝爾比和邁爾斯的團隊先后遇到了兩大問題。
首先,急功近利的福特公司短短幾個月便推出了GT40跑車。
雖然速度極快,但卻十分危險。
例如。
在一場改進測試中,邁爾斯就面臨過剎車失靈的情況,繼而引發了一場爆炸事故。
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要讓車既保持超高速,又性能穩定且安全(高速跑24小時不出大礙)。
技術問題,無疑是一大難關。
這還不是最頭疼的。
技術可以持續改進,問題可以一一解決;
怕就怕,明明知道問題所在,卻無法去解決。
為什么?
福特公司僵硬臃腫的官僚體制。
謝爾比想要作出的任何一個決定,都必須先「上報」。
他得把情況上報給A,A再上報給B,B再上報給C,最后C再上報給大老板。
這不僅導致辦事效率極其低下,而且任何一環如果被人壓下,就可能直接被駁回。
最荒唐的是。
明明大老板就在自己面前,謝爾比卻不能開口,得眼看著整個形式化流程全部走一遍。
否則就是不尊重程序。
福特的管理層曾告訴他,必須遵守公司下達的要求,無論要求是什么。
我們常說,「要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但很多時候,冗余的官僚體制就是「在讓不專業的人,去指導和教訓專業的人該怎么做。」
福特的管理層是一幫完全不懂跑車的商人,但他們卻對跑車的設計握有著最大的決定權。
他們不清楚車的運行機制,卻「按照規定」下達了限制時速的指令;
他們不清楚車手的能力,單純因為看不順眼,就在比賽前夕突然把邁爾斯除名。
結果就是。
那場比賽,福特敗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第二年推倒重來。
最最令人氣憤的段落,發生在影片的高潮。
邁爾斯憑借自己超乎常人的駕駛技術與堅韌耐力,帶領福特成功超越了法拉利。
他每一個過彎都近乎完美,把所有人都遠遠拋在了后面,包括法拉利的車隊以及福特的另外兩名車手。
勝利已經提前寫定。
但他仍在加速,目標是沖著破勒芒耐力賽的記錄去的。
當時,銀幕外的魚叔,看得那叫一個情緒激動、血脈僨張。
然而此時,在亨利·福特二世的授意下,福特管理層提出了一個荒唐至極的要求:
讓跑在最前面的邁爾斯減速,等待其他兩輛福特的車趕上,然后三輛車一齊通過終點。
目的是什么?
為了那樣拍照片好看,威風,方便公司日后宣傳。
面對這樣無理的要求,魚叔看得都來氣,但邁爾斯卻同意了。
他知道自己以往一貫的「犟脾氣」給搭檔謝爾比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第一次,他決定「合群」「聽話」。
即使分享自己的第一名也沒關系。
然而。
當他們沖過終點時,邁爾斯卻成為了第二名。
三輛車確實是一起到達的,但因為另外一輛車出發比他靠后,因此計算下來,跑得距離比他更長。
那個車手,反倒成為了世界冠軍。
歷史就這樣開了一個玩笑。
事實上,對于福特公司來說,他們從來都不在乎賽車運動本身。
砸錢、比賽,歸根結底只是一場資本游戲,提升品牌效應、增加品牌價值,從而賣出去更多的車。
而對于邁爾斯來說,他是在傾盡全力去完成畢生的夢想。
他在進行24小時耐力賽、沒有時間進食和睡覺的時候,福特公司的老總卻坐著私人飛機去吃高級料理。
邁爾斯改變了歷史。
從1966年開始,他所參與設計的福特GT40跑車連續四年獲得勒芒耐力賽的冠軍,一舉成為了歐洲頂級賽事的王者。
盛極一時的法拉利從此失去了在勒芒的地位,開始把更多精心轉移到F1賽場。
福特公司最終賺了個缽滿瓢滿,而邁爾斯卻以最荒誕的方式,將本屬于自己的獎杯拱手相讓。
更令人痛心的是。
他再也沒有機會拿回屬于自己的冠軍了。
兩個月后,邁爾斯在一次樣車測試中因為剎車失靈而著火。
他被卡在車里,沒能逃出死亡的魔爪。
盡管作為「無冕之王」邁爾斯深受全世界賽車迷的尊敬,之后也被成功列入國際賽車名人堂。
但是,這些都只是后人追加的。
在那天的賽場上,在裁判宣布冠軍名字的一刻。
他聽到的,不是自己的名字。
而且終究再也沒能夠。
一位冠軍卻無法成為冠軍。
只因為老板想要一張好看的照片。
原文鏈接:mp.weixin.qq/s?__biz=MzA5MDM1MTcyNQ== mid=2657262000 idx=1 sn=a26b9eb51380a87af9094ba8cebed0ab chksm=8b9ac8b2bced41a48439eed94b36 舉報/Report